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现况与|| 财政学下财政职能课程思|| 高校党建工作与教师队伍|| 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问题

来源:职称阁分类:政法论文 时间:2019-05-07 11:26热度: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问题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革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国后,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实际既包括中国的具体国情也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如何解决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同志尤其强调新时代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1]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相关性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维范式的相似性

  在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维范式的相似性问题之前,首先明确两个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的文化,它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等,是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步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既包括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君主专治制度以及麻痹人民的糟粕的思想,也包括历经几千年依然与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弘扬社会正能量、凝聚社会向心力、激发爱国热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笔者在这探讨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西方资本主义时代,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不同,服务的阶级也不同,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却有超越时空的价值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有辩证性、人民性、实践性、包容性等特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超越时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并且在中国落地生根,形成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伟大胜利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不同之处就是把唯物主义彻底到历史领域,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结合起来。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就是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描述君民关系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物史观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历史变革的主要推动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亦包含丰富的民本思想,比如西周时期,周王就提出敬德、保民、慎罚思想,保民就是体现了重视人民的态度,他在《康诰》中提到“恫瘝乃身,敬哉”,大意是把民的痛苦视为在己身一样,要格外注意。历史经验证明,不关心民之疾苦就会引起民叛。周公认为,只有像对待自己的痛苦一样去对待民的痛苦,才能使统治地位得到稳定。这里不单是出于同情心而是现实矛盾的反映。[2]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与之前旧哲学的最大区别是实践性,特别是生产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个前提。理论不是空想,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反映于实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中国人从脑袋中杜撰出来的,是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从实践中发展创造而来,流传至今,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指出了人类社会要经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是世界观方法论,不是教条,不排斥有的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比如沙俄直接从封建农奴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结束后,经过短暂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至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伟大的胜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十多个民族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这也是我们当前五十多个民族能够和谐相处、共同繁荣的重要原因。以上几点,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似之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重要根源。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涵养

  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表达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与中国实际特别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这是根本前提,主义是一面旗帜,只有旗帜竖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有所趋附。作为旗帜必须广泛传播,为大众所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西方的政治实践创造的经典理论。我们中国人在运用西方理论时必然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用中国语言形式去表达。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民族色彩、民族特色、民族形式。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与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民族风格、道德取向等相融合。另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容。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马克思主义狭义上仅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理论,而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中产生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形成并且写入党章的指导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适合时代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每个时代的指导思想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与中国实际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产生的,极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比如毛泽东思想的三大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是没有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典范。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式语言表达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脉相承的。另外一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概念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是古代人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描绘。是普通大众非常乐于接受的一个词汇。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他把二十世纪末的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也用小康社会来描述。“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3]依据这个概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目前我们正无限接近着这个目标。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各种救国图存的道路,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从百日维新到辛亥革命,最后都失败了。人们开始失望了彷徨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摇旗呐喊救中国。中国共产党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为中国革命开辟道路。从此以中国共产党为首的中国人民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来整风运动中多次提到过的,我们要的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什么死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理论如果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然会遭到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出现了两次成功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国民大革命时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支部对其惟命是从。所以大革命的失败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这个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教条主义的指导。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难以避免的错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经历了三次左的错误,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左倾教条主义。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经历时间最长,危害也最大。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就是“凡是马恩列讲的话必须遵守,凡是共产国际的指示必须照办。”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他在会议上向全党倡议“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中国共产党必须“学会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这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4]中国革命最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建国后,经过经济恢复运动,政治反革命、抗美援朝的胜利,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在这一年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同时在党的八大上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是最终都是教条主义的去理解马恩的社会主义观点,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特别是不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比如把社会主义等于公有制,社会主义等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等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不能有工资制,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等等一系列左的错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就提出,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都没有照顾到。所以发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党不断的进取,领导人民不断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由温饱到小康,由小康到富裕,现在我们已经走在了从富到强的进程中,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越来越近。这些成就从根本上就得益于我们党制定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建国一百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的最高目标。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这个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等全方位的伟大复兴。如果说政治、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灵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复合文化,其不是单一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也不是单一的革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而是几种文化的复合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复合性特点既是其优势所在,又是其独特之处。这个独特之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标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有利于实现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其次,有利于提高社会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不是一人一党之力就可以实现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关乎所有中国人民的福祉所在,必须举全国之力,聚全国人民之心,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容易打动人心,与老百姓产生共鸣感。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爱国思想等等在新时代的今天依然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最后有利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容易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十九大报告中就指出“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者:房玉霞 单位:中共日照市委党校

文章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问题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zflw/12737.html

上一篇: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
下一篇:司法权与行政权在公民环境健康的分工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问题相关论文:

2022-05-26广告学思政元素挖掘
2022-04-11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路径
2022-02-14自主互动学习模式下高中政治教学
2021-11-09财政学下财政职能课程思政案例
2021-10-14我国破产业务中犯罪的立法缺陷及改进建
2021-10-12企业创业法律教育教学模式
2021-10-09以民事权利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模式构建
2021-07-05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2021-05-25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2021-05-17卫生法律期刊载文中医药法律研究情况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