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现况与|| 财政学下财政职能课程思|| 高校党建工作与教师队伍|| 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

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

来源:职称阁分类:政法论文 时间:2019-03-03 11:33热度: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的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能力的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创新不仅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民族进步的助推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个方面。自2006年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高校创新能力,尤其重视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如何评价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学术界对此关注度不高,相关研究也较少。本文主要分析与解读以上问题,希望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定义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作为科学的一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自身的持续深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人类社会现象、历史现象、精神现象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是指在这些研究领域运用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该创新应用旨在揭示其本质规律,首先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理性加工,随后将理性加工后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应用到社会实际中,最后将取得的社会效益转化为社会财富[1]。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创新各要素相互作用、优化各方面资源投入的结果,对知识、理论、观点等方面的创新构成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活动,其中包含产出的间接经济社会效益以及直接的创新成果。哲学社会学创新能力指标是衡量学科创新效率的标准。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组成部分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不仅是新知识理论、思想观点、方法技术的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也是将其转化应用的过程,更是多要素投入和产出的过程。由此可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不是一项单一的能力,而是一个诸多要素投入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是一个多维能力的整体。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也是高校创新能力体系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依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创新投入能力、运行能力、产出能力[2]。

  (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投入能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一种多维投入的行为,其原理是将投入的资源进行重组,以获得多元化的产出,从而获得较高的效益。高校科学创新离不开持续不断的投入,高校若想科学发展,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指的是各类资源在科学发展创新中的投入数量。虽然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并不属于线性关系,但资源投入的大小对创新产出仍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此,创新投入能力不仅仅是创新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判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创新投入能力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研队伍。在创新投入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主要的资源,雄厚的人力资源意味着优越的科研队伍,对创新效率、创新质量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第二,科研经费。科学创新离不开丰富的物质资源,经济基础和物质因素是必要条件。在科学创新活动中,越复杂的活动,中间环节越多,所需要的经济投入也越大。创新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充足的资金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也是将创新成果成功转化为社会效益的关键基础。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方面持续的资金投入反映了高校在创新方面的风险承担能力和融资能力。雄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扩大了高校的创新规模,另一方面促进了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三,科研设施。科研设施指的是将物质基础设施投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中。哲学社会科学在创新研究过程中与自然科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社会科学中的各个学科交叉联系、广泛合作,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并得到社会的支持。因此,为了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在创新投入中需要一流的科研环境和设施为创新活动提供研究基地和信息储备。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运行能力创新运行能力指的是对各项创新元素的利用程度和效率,是创新活动提高的推动力。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充足的资源投入,还需要合理配置和优化,配合管理激励使绩效达到最大化。创新运行能力是衡量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作为社会现象研究对象的一种,具有很强的社会根植性,也就是社会学中提到的嵌入性。社会根植性是以社会资本和信任机制对创新研究进行影响,创新要素在创新系统中的根植深度决定着创新发展速度的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是一种较为开放的研究体系,需要与外部社会沟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需要社会的支持,依靠社会的支撑不断强化创新活动。第二,管理机制。管理在活动中是建立秩序、提高效率以及激发活动主体力量的有效手段。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心智活动,以人为主体,不但和人的精神状态、主观活动有着密切关系,还与社会环境和创新机制密切相关[3]。良好的管理能够降低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加快创新进程。一个管理机制优越的高校能够积极应对和解决创新活动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能激发创新活动积极性,协调优化各部门的配合。

  (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产出能力高校创新能力的最直接表现是创新的产出能力,其是判定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客观衡量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高校在创新活动中的取向。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产出既是之前创新活动的产出,也是下一个阶段创新活动的投入。高校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创新产出,就会给高校下一个阶段的创新活动造成直接影响,并使高校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决心大打折扣。高校创新产出能力是创新活动结果的最终评价标准,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一般而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科研产出。科研产出指的是创新活动直接产生的成果,是产出能力的最直接表现。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产出必须是以社会现象及相关发展规律为研究主体,其理论研究成果必须经权威部门鉴定,同时以公众认可的形式进行发表,如论文论著等,成果必须有积极的社会效益,必须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4]。哲学社会科学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质量,研究成果需要有一定规模的表征。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科研成果方面,应该以质量优先,兼顾数量进行评价。第二,社会贡献。为社会发展作贡献是大学发展的前提,大学的本质是广义的服务社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取得的成果可通过论文等形式发表,但要为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的科学依据。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效益也是创新产出能力的重要表现,主要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上。哲学社会科学有着文明传承、社会理论创新、服务社会、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教书育人、政治理论支持等重要作用[5]。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必须能够有效地转为社会效益,发挥学科的创新作用,以实现服务社会的学科功能。

  三、结语

  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研究有助于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向更科学、更规范、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兼顾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普适性、政策导向性等原则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将会是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谭春辉,王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评价与管理,2010(4):62-67.

  [2]熊进.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1):3-9.

  [3]刘瑞儒,何海燕,李勇,等.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指标结构分析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90-93.

  [4]姜晓丽.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J].岭南学刊,2011(6):105-109.

  [5]杨云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3-34.

  作者:吴红杏 刘 嵘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名称: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zflw/12177.html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拓展阅读方法
下一篇: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法价值取向


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相关论文:

2022-05-26广告学思政元素挖掘
2022-04-11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路径
2022-02-14自主互动学习模式下高中政治教学
2021-11-09财政学下财政职能课程思政案例
2021-10-14我国破产业务中犯罪的立法缺陷及改进建
2021-10-12企业创业法律教育教学模式
2021-10-09以民事权利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模式构建
2021-07-05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2021-05-25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2021-05-17卫生法律期刊载文中医药法律研究情况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