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现况与|| 财政学下财政职能课程思|| 高校党建工作与教师队伍|| 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

大学生政治人格的社会文化

来源:职称阁分类:政法论文 时间:2018-12-27 11:24热度: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大学生政治人格的社会文化的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大学生政治实践的社会环境影响的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大学生政治人格的社会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人格;社会文化;建构

  政治人格是个体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政治行为心理,其外化形式影响着个体的政治信仰、政治素养和政治认知。大学生的政治人格养成受到多维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化表象。

  一、大学生政治人格建构的文化式微

  政治人格的形成由于社会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界域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不同国家的民众在特定的政治生态环境中构建的政治人格具有不同的特质,形成独特的政治人格品质。同一国家民众的政治人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人格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青年亚文化、西方外来文化入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社会文化建构体系中呈现出文化式微的趋向。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任何个体的政治人格都会根植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受到同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形成独具时代特色的政治人格。历史是具有延展性的,由于历史惯性,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形成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既具有时代性,又被打上历史的烙印。在中国历史中,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封建文化如“三纲五常”、官僚思想、家长制、依附顺从等长期对社会成员进行精神统治,部分社会成员出现政治冷漠化、官本位、宗法等级意识,导致缺乏政治参与热情,丧失了完整的政治人格。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思想造就的政治人格具有主奴根性和双重性的特质: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专制统治,导致在思想和心理上对封建王朝和统治集团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可和接纳,形成奴化政治人格;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会出现极端化政治情感,即消极避世和积极参与的双重性政治人格心理,“达则兼济天下”,即有机会参与政治活动时会表现得非常积极甚至狂热,然而一旦失去参与政治的机会又会选择“独善其身”,即不问政治、不关心世事,出现极度的政治冷漠。个体缺乏平等观念和政治独立人格特质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建构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青年亚文化的思想侵袭

  青年亚文化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者们对英国工人阶层青少年予以关注,撰写了《仪式抵抗》著作。英国工人阶层青少年因无法融入由中产阶层掌控的主流社会,从而在文化领域对主流社会文化进行反抗,自创了独具风格的文化形式。青年亚文化是部分青年群体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以彰显自己的特色而创造的文化,带有浓厚的叛逆色彩,以示青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总体态势。青年亚文化往往游走于文化的边缘,具有颠覆性和叛逆性,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方式对抗社会主流文化,以争得在政治社会中的话语权。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年亚文化已经从最初的狂躁愤怒地与主流社会文化抗争转变为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方式抵制成人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青年亚文化传入我国,对我国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建构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一是青年追星文化,哈韩、哈日成风,从穿着到说话方式无不对明星模仿。二是选秀节目盛行,刮起一股股造星运动风潮,一些电视选秀比赛确实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成名的机会,但是一些年轻人却着迷于此不能自拔,想尽各种办法成名,导致个人价值观出现迷失。三是网络文化迅速融入青年亚文化。虚拟网络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人的探索欲。网络游戏、网络论坛等虚拟网络空间一方面为年轻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其身份的隐蔽性,这些领域也成了不良思想和叛逆言论的滋生地。

  (三)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争夺

  西方国家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文化领域长期处于霸主地位,强势向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语言入侵、文化渗透和信息霸权。在语言入侵方面,西方国家在对外交流时更多地使用本国语言,在殖民扩张时期将本国语言强行作为殖民地的官方语言进行推广。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入侵的影响,一些国家虽然不把英语作为母语,但英语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官方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就是在语言方面对他国的话语权控制。在文化领域,西方国家借助影视剧作品、出国留学培训、全球打造西方节日、报刊书籍等隐蔽方式施行全球文化入侵战略。西方国家在互联网领域具有绝对的优势,一些大型互联网跨国企业甚至一度垄断了全球的互联网市场,西方国家很容易将带有本国色彩的价值观附着于互联网输送到全世界。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西方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大肆鼓吹“中国掠夺论”和“中国新殖民主义扩张”等论调,以此来制造“中国威胁论”,削弱中国社会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导致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大学生极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蛊惑而迷失政治方向,出现政治信仰动摇甚至全盘西化的倾向,不利于建构积极健康的政治人格。

  二、大学生政治人格建构的文化底蕴

  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建构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滋养,和谐社会文化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彰显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理论能够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自信,为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建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自信理论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6年“七一”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有力文化表达,彰显了中国发展的主导性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活力。文化自信以高度的“中国特色”去揭示、阐释和标识中国道路的本质属性、发展成效、目标愿景和意义空间,是习近平同志在推动“中国特色”的文化建构上形成的重要战略研判和理论创新成果。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古老而美好理想的合理继承,是对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承诺和现实推进,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把握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心诚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国内外多种场合公开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学国学,“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启动仪式于2015年8月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旨在传播普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文化自信理论有利于牢牢把握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渗透和思想入侵,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政治思想传输模式极大地为大学生接收校园以外社会文化思想讯息提供了便利。文化自信理论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基石,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也为大学生政治人格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沃土,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情感,提升政治自信,养成良好的政治道德品行,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和谐社会文化环境

  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孕育的政治社会生态环境为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以和谐的思想观念认识事物、看待问题、处理矛盾,树立积极健康的政治心态,促进和谐政治人格的形成。和谐社会文化环境拥有共同的政治信仰。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在和谐社会文化环境中孕育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能够有力地凝聚社会奋进力量,在社会中形成正能量感染社会成员。当前,我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作为建构当代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大学生在和谐社会文化的熏陶中自觉将个体的政治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合,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谐社会倡导理解与宽容、沟通与交流,协调各方利益,创造了一个共享共建的政治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宽容协商的政治生态环境,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基本国情,有助于大学生和谐政治人格的塑造。和谐社会拥有共同的社会道德规范。社会道德规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时代代表性的道德层面的规则,社会通过道德规范对其成员的言行举止形成约束力。不同时期的社会道德规范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如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五爱”;20世纪80年代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6年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进行规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时期的社会道德规范为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社会成员良好政治人格的养成。

  三、依托文化自信理论建构

  “思政课堂+互联网+政治社团组织”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和谐政治人格模型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社会建构应该将大学生置于文化自信、社会和谐的大环境中,通过建立“思政课堂+互联网+政治社团组织”三位一体的政治人格模型,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全方位的政治人格教育目的。

  (一)充分发挥思政课堂在大学生政治人格建构中的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渠道,教师在授课内容中应引入文化自信理论。首先,向学生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孔子课堂、孔子学院遍及全球,正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烂多彩。“汉语桥”是由孔子学院举办的全世界中文比赛,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说汉语,极大地提升了汉语的世界影响力。其次,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追求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奋斗,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史实,再现革命战争年代孕育的革命文化在中国道路形成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凝聚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和激励着更多的人为之努力奋斗。最后,以图片、数据为依据把我国从成立之初的国家政治经济状况与今天的国家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用事实向学生展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一再刷新世界历史、谱写中国特色和中国传奇,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魅力。通过文化自信的讲授,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政治自信心,坚定政治信仰,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人格。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师“填鸭式”的灌输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体验式、参与式的政治课堂势在必行。针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可以借助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抒发个人想法的场所。如,在党的十九大问题上,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十九大的内容,在学生中开展“我来讲十九大”演讲、朗诵、讲故事比赛,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读、说活动,加深学生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针对“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利弊”问题,可以采取课堂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在问答中学会自己思考答案,加深对文化发展问题的理解。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直接关乎课堂效果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定期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有助于深化思政课教师政治理论功底,正确领会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思想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不仅能够增强教师的政治文化自信,同时可以用这种自信感染身边的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影响和带动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政治文化的网络渗透

  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监管,设置网络中心并配备专人负责网络的安全保障。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一些分裂国家、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不法之徒肆意在网络上散播一些歪曲事实真相甚至凭空捏造的社会事件,并雇佣“水军”在网络上大肆宣扬,以此达到抹黑国家政治体制、颠覆国家形象、扰乱人心的目的。对于涉世不深、缺乏社会辨别力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极易受到蛊惑,轻信网络传闻,从而动摇政治信仰,甚至会因禁不住煽动而加入其中。另外,一些邪教组织也利用网络散播邪教思想,他们经常以伪善的面目示人,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推翻国家政权,导致社会动荡和民族分裂。高校在网络舆情方面的监管力度应该不断加强,一旦发现有不法信息,应及时处理,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同时,对于大学生贴吧等大学生个人管理的网络平台也要加强管理,发现有一些不良言论或思想,要及时予以关注,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和生活问题,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随着手机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方式已不再是通过电脑一条渠道,手机正在成为大学生联系外界的重要平台。随着大学生接触网络的途径增多,每天能够从网络接收到的正负面信息量极大,对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加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势在必行。高校可以通过制作手机红色经典著作APP便于学生对红色文化予以了解;制作红色影视作品展播平台,方便学生了解红色历史;制作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学院新闻动态、国家政治动态;建设红色网站,开辟师生互动平台、播放政治理论水平高的专家学者讲座等多种渠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关注,在交流中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他们自觉思考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并建言献策,提高他们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政治敏感度,让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政治活动中提升政治鉴别力、政治获得感和政治体验感,确保其政治人格的健康建构。

  (三)依托和谐社会文化环境构建高校政治社团组织

  技能,增强政治获得感,提升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政治辨识力。加强政治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极大地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在校内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小组,围绕某些社会现象展开辩论,以重要节日为契机开展朗诵、演讲、手抄报、主题班会、周末文化广场,在校园内制作宣传版面,邀请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开展宿舍文化、班级文化展评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感染到每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政治人格。建立思政课教师联系学生社团制度,提升思政课教师进社团的实际参与度。通过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社团的互动交流,宣讲党的先进政治思想,培养学生社团竞争、创新、乐于奉献、开拓进取和服务精神,引导学生制订社团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做好活动策划,打造学生社团的精神品质,保证学生社团的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增强政治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性,开展一系列包括青年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法律法规宣讲、基层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校园与社会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为他们提供一个独立参与政治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参政议政角色的建构;与此同时,让大学生深入实际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行为切身感悟国家的发展变化带给人们生活的转变,学会主动思考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深化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坚定政治理想信念,构建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政治人格。

  参考文献:

  [1]龚蓉蓉.政治人格的涵义、结构和特征探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5(1):16-18.

  [2]刘兴平,袁彩虹.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社会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78-81.

  作者:苗雪 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文章名称:大学生政治人格的社会文化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zflw/11405.html

上一篇:新时代村干部法律素质的培养思路
下一篇:怎样做好青年疾控工作者政治思想工作


大学生政治人格的社会文化相关论文:

2022-05-26广告学思政元素挖掘
2022-04-11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路径
2022-02-14自主互动学习模式下高中政治教学
2021-11-09财政学下财政职能课程思政案例
2021-10-14我国破产业务中犯罪的立法缺陷及改进建
2021-10-12企业创业法律教育教学模式
2021-10-09以民事权利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模式构建
2021-07-05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2021-05-25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2021-05-17卫生法律期刊载文中医药法律研究情况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