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 黄精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畜牧业在乡村振兴中作用|| 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措||

生态文化纪录片视觉传播

来源:职称阁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19-12-26 09:50热度:

  环境作为人类共生共荣的栖息之所,随着科技从未停歇的发展,愈发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生态文化纪录片作为传播生态意识的影像信息,达到传播效用才是其根本目的。本文将对主体概念进行界定,分析生态纪录片的视觉传播特点,并尝试探讨关于视觉传播的二维效用,希望对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生态文化纪录片视觉传播

  【关键词】生态纪录片;视觉体验;传播效用

  一、概念界定

  (一)生态文化纪录片

  生态文化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的载体,从上个世纪开始盛行于世,诸如《森林之歌》、《自然的力量》等生态纪录片引发了广泛的关注。通常来讲,生态纪录片大多是围绕与大自然生态环境、某物种的生存发展状态,或是生物与环境关系等相关题材展开,通过客观且真实的记录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美好世界背后令人崩溃的现状,唤起人类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关注,呼吁社会环境中的每个个体关注生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二)视觉传播效用

  所谓视觉传播,顾名思义,即是指通过视觉符号而进行的传播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视觉传播的方式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视觉传播手段,而传播手段的丰富势必会带来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因此,传播内容对于受众而言吸引力越强,传播的目的就越容易实现,受众受到其影响的程度随之加大,即易产生更显著的传播效用。

  二、生态文化纪录片视觉传播的特点

  (一)影像信息的传递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超乎人们的想象,生活的方式也伴随着生产力的提升而发生重大变化,对于信息的传递输出开始呈现出高度视觉化的倾向。其实,从世界上第一张彩色图像诞生之时,人们就已经预见到未来的视觉体验会大大丰富,于是开始一次又一次的彩色摄影的试验。可以说,这是一个从静态图像到连续静态图像组成的动态视觉体验的过程。生态文化纪录片以这种流动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一段完整的、富有代入感的视觉体验与想象空间,因此更方便完成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二)视觉信息的接受

  时代科技的升级带来的是大众审美和需求的重大转变。愈加丰富的视觉文化冲击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话语阅读文化,认知与理解世界方式的变化影响着人们对视觉信息的接受,人们也越发关注视觉感官给身心造成的冲击感。如今,生态文化纪录片中对于视觉信息的把控愈发成熟,诸多视觉表现给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通过视觉信息的接受,人们的认知行为更易于倾向我们的信息传达主旨。

  (三)信息传播的目的

  归根结底,生态文化纪录片的传播目的就是通过再现现实的场景和状态,引导大众构建与影片主题相契合的某种意识形态,要让大众信服,真实而客观的视觉感受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生态纪录片其实更倾向于现实主义的表达。基于真实生活,用艺术手段表达才是对现实主义的真正诠释。在生态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通过洞察周遭,以丰富的艺术手段将现实生活中诸多关系呈现在荧幕上。受众可以通过观赏纪录片,真正找到现实生态社会中的影子,当这个影子被受众抓到的那一刻,化学反应开始在心灵上产生作用,意识形态开始存在于人的意识中,自然地更容易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四)艺术呈现的方式

  艺术化影片的创作是环环相扣的,伴随生态文化纪录片和同类型影片质量的不断提高,如何满足大众审美品位,并达到生态纪录片的传播效用是创作者采取艺术方式时要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制作生态纪录片时,注重前期对影片叙事表达的编排、中期对影片的拍摄和视觉修辞等手段的运用、后期的剪辑等。同时,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应努力维持“真实记录”与“主观介入”的平衡,既保证呈现客观事实,又能表达主观意图。编排影片叙事表达时,抓住观众的猎奇心理和对场景的代入感是最直接高效的,现在很多生态纪录片惯于运用拟人化的叙事方式将动植物拟人化,以谋求人类在影片中的参与感。在拍摄过程中,通过变换不同的拍摄角度、景别,使多样化的拍摄方式融会贯通,利用不同拍摄技巧营造独具一格的视觉魅力。同样的,由法国社会评论家罗兰巴特提出的视觉修辞也是服务于影片的视觉效果,使得影片生动感人。

  (五)信息传播的媒介

  融媒体时代,内容及时间的碎片化已成为趋势,社会精英阶层要求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信息内容更加精炼。内容的精炼除了代表着文字的精简,同时也意味着图像语言的大量运用。结合当前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在如此多元的环境之下,生态文化纪录片所传递的内容题材是影像画面,传播媒介是电视或者网络,而媒介内容是题材中蕴含的具有引导意味的意识形态和生态思维。因此,不难看出,信息传播媒介对于连接影像内容和意识形态起到的作用。

  三、视觉传播的二维效用

  本文所提及的视觉传播的二维效用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探究而来,即分别从影片的直接接收者(小群体)和影片意识形态所波及的社会生活(大环境)两个维度进行阐释。

  (一)效用之于小群体:影片的直接接收者

  生态文化纪录片传播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在探讨生态纪录片视觉传播的效用问题时,不可以脱离大众群体,顾左右而言他。因此,谈及传播效用,作为影片的直接接收者,其认知和行为水平是判断是否有效接收影像信息的考量因素。例如,在我国的生态文化纪录片中,人文情怀通常是会被放大表现的,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生态纪录片与国外同类影片相比,特点是尤为鲜明的,而这样的特点蕴藏着颇深的历史因素。从理论上讲,电影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因此,在影片中情感与景象交相融合,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可借鉴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优势。因此,创作生态文化纪录片时,可以尝试转换为一种精神高度的内涵认知传播,将影片中反映的现实内容,通过影视媒介转换为视觉符号,传递到接收者的认知系统,从而形成某种认知,并通过丰富的视觉表达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当一拍即合产生价值倾向时,即达到说服效果,受众随即产生的一系列环保行为意味着视觉传播效用的达成。

  (二)效用之于大环境:影片意识形态所波及的社会生活

  纵观人类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循环向前的过程,科技带来的全球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在摧毁着社会环境。当水质污染、物种灭绝、全球变暖等生态问题愈演愈烈的时候,诸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又开始思索如何依靠影像来反映这个工业社会的危机面。再看生态纪录片视觉传播对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产生的效用:制度上,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更加了解当地的环境情况和生态关系,建立完善保护环境的相关法律。经济上,影片使当地更富有吸引力,有利于推动旅游业发展,同时利于打造一些生态建设,从而达成良性循环。文化上,生态纪录片描写的内容更利于发扬地域文化魅力。当文化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紧密结合、互相推进的时候,就是发挥艺术特长的时候,因为会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生态意识传播到大众中去,传播到社会环境中去。

  参考文献:

  [1]丁敬,胡颖.浅析现实主义电影《我不是药神》[J].戏剧之家,2018,(29).

  [2]赵佳宝,徐爽.“主观介入”的边界问题:论纪录片的真实旨归[J].戏剧之家,2018,(29).

  [3]赵佳宝.理论对话类电视节目的多维创新——解读《马克思是对的》特别节目[J].今传媒,2018,(6).

  [4]王全权,周碧琬.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作者:朱筱钟 朱恺勐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文章名称:生态文化纪录片视觉传播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nylw/14632.html

上一篇:标准样品环境监测问题
下一篇:农业机械发展合作前景


生态文化纪录片视觉传播相关论文:

2022-07-19树木移植技术在园林绿化中应用
2022-06-30海上油田开发初期注水系统优化
2022-06-23花境植物在景观设计中色彩搭配
2022-06-163S技术在基层林业管理中应用
2022-05-30体育运动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应用
2022-05-28园林绿化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作用
2022-05-23畜牧养殖机械化现状调查
2022-05-21农业民俗音乐艺术特色
2022-05-16农村变电站嵌入式系统设计
2022-05-14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应用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