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 嵌入式Linux系统在数字化医||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医|| 采供血工作中优质护理||

卫生学讲义科学与人文健康理念

来源:职称阁分类:医学论文 时间:2019-10-28 10:35热度:

  近代福建及新加坡国医名家、教育家吴瑞甫,肆力经史子集诸家卫生学言及西医著籍译本,对《卫生学讲义》健康理念阐发颇有理致。首论哲理卫生———德全不危:道家恬静平和之精神养生;儒家心和神藏之道德养生;医患神和之仁医境界。四时养生、动静结合、饮食养生等,与“自然、静心、杂食、适劳、慎医”等健康理念相一致。“形养”“动养”相结合,使天人、阴阳、气血、脏腑和调而致“天人合一”“阴阳自和”“形与神俱”,此即“和理自济”之意蕴,也彰显了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此外,吴氏对近代西医解剖学形质脏腑与中医学气化脏腑的勾连、汇通有清醒认识。

卫生学讲义科学与人文健康理念

  关键词:吴瑞甫;《卫生学讲义》;科学与人文;健康理念;和理自济

  吴瑞甫(1872~1952),名锡璜,号黼堂,福建厦门同安县同禾乡石浔村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曾在厦门、上海从医从教。抗战时期,吴瑞甫因不愿出任伪职,避难于星洲(新加坡),在星洲组建“新加坡中医师公会”[1],并“肆力于医学,搜集古今诸家,以及西医著籍译本,融会而贯通之”[2],声誉远播东南亚,被誉为“近代中西医汇通之佼佼者”[3]。吴瑞甫对近代中西医学理论、诊疗及健康理念均颇有识见。一生著作甚丰,著有《中西温热串解》《校正圣济总录》《评注陈无择三因方》《删补中风论》《新订奇验喉证明辨》《四时感证》《中西脉学讲义》《中西内科学讲义》《诊断学讲义》《伤寒纲要讲义》《卫生学讲义》等几十部医著。20世纪30年代,吴瑞甫为厦门国医专门学校编纂的《卫生学讲义》[2],其预防、保健医学认识,充分彰显了“天人合一”“形与神俱”“阴阳自和”等传统中医健康理念,且又能融会西医学新知,阐发颇有理致。吴瑞甫采撷经史子集中诸家卫生学之言,其“卫生学者,非徒以保身体之健康,尤须涵养吾人德性”“善养生者……养之以和,和理自济,同乎大顺”[2]等告世之言,为其学术特色。

  1哲理之卫生———德全不危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的健康四维概念[4]。因此,现代人健康内容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李灿东亦提出“自然、静心、杂食、适劳、慎医”健康理念[5]。统而可见,中国传统养生医学文化中,道家“淡泊清静”之精神养生与儒家“仁者寿”之道德养生(王庆其语[6]),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王庆其云:“德是《内经》天道观中‘和’的一部分”[6],而“和”具“和谐、和顺、谐调、调配”之本义,儒家“中和”与中医学“和生”“和而不同”等引申义[7],此皆可证明吴瑞甫“我国之卫生悉从固有之道德、自然之血气着手,乃性与天道之学也”[2]及“和理自济”[2]等科学与人文健康理念。在近代自有其理论高度:首先,就医学人文层面言,医学从来不是纯科学,医学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技术和人性张力,都有着坚深的学理基础和广泛的思想史论辩空间(王一方语[8]),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多元化文化的学术兼容;在近代打倒孔家店,摧毁儒家文化,消灭汉字,全盘西化的时代,以为中医学过时、落后,无演进价值的认识,过于激进,矫枉过正。其次,中、西医学因分属不同的技术体系和文化体系,文化底蕴与研究维度均差异较大,故而在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医学等不同的领域,应互补共赢、共同发展,从而逐步走向具有多维度文化和学术包容的现代系统科学和现代医学。1.1恬静平和———精神养生吴瑞甫引《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国上古养生家善于道法自然、顺应自然,食饮、起居皆能使气血自和、阴阳自和以养形,另尤注重精神上的清静宁神、节欲养神,从而尽其天年。后世《老子》《庄子》以降的道家养生,“清静无为”“平和宁神”盖取法自上古之人。“德全不危”,在道家主要指全面符合养生之道,即达到天人合一、阴阳自和、形与神俱的境界。1.2心和神藏———道德养生吴瑞甫在“论卫生宜守静制动之学”中,始由道家的“恬淡虚无”,引向宋儒“涵养德行”之学,告诫“世人于声色货利,一意钻营,一或失望,反为戚戚,以此而丧失身命者不知凡几。”[2]宋儒之学,由“静心”而通禅理,“便有无穷之美”:其美一,心静神恬,虚灵之体,日渐生明(慧);其美二,少动交少,不狎匪人,则无意外之祸;其美三,动少费少,寡求于人,品行亦端;其美四,静则凝神,读书见地高;其美五,审时度势,无妄动,必无陷阵之虞;其美六,静则周旋处少,破绽处亦少;其美七,事过心宁,物我相安无事;其美八,静则神藏而致寿。“涵养德行”之人,修性怡神,避免《素问·经脉别论》:“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之气血耗散及“神躁则心荡,心荡则神伤”[2],从而“神静则心和,心和则形全”[2]“形与神俱”而致“仁者寿”。1.3医患神和———仁医境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吴瑞甫强调静可凝神生明(慧),是因于精神是人最高层次的功能[9],精神也是阴阳自和的集中体现。李心机在针灸实践中认为,如果医者“根据自己的呼吸运气配合进、退、提、按等各种手法,来施用烧山火与透天凉,要比根据患者的呼吸效果为高”[10],即谓医者调息、静心、凝神,因神凝而气血和,则易与患者的形体气血和精神,达到物我(患者与医生)一体、形与神俱的境界。这也是“仁医”除医德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2四气调神———顺时养生

  《灵枢·本神》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顺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动养”以养形及“四气调神”养神,本质是顺应天地之气的升降出入,调和人体四时五脏阴阳。吴瑞甫强调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2]“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合言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中和位育之功,正卫生学登峰造极之处”[2],西医学“尚未能彻底晓悟,不过物质文明之学耳”。吴瑞甫对中医学气化说与西医解剖学形质说的差异有清醒认识,于《评著(注)陈无择三因方·三焦精府辨证》[11]中亦有佐证:在近代以唐宗海为代表的医家,曾以寻觅人体内“气”道路———三焦形质为例,尝试把西医解剖学形质脏腑与中医学气化脏腑相勾连、汇通,如黎伯概评论宗海之三焦论,言:“古时三焦之说不甚明了,有形无形,千古聚讼。唐宗海主有形,指板油网膜,即是三焦,为决渎之官,水从此出[12]。”对此,吴瑞甫并未认同宗海已解决此千古聚讼,评论曰:“三焦一门,医学家各自为说,届今尚辨别不清,余正在考究中。唐容川《伤寒补正》,考据详明,指出实质,仍属未明,不敢强解。”[11]

  3谨和五味———饮食养生

  《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五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谨和五味……”吴瑞甫于“谨和五味,即“杂食”中强调“五味无令胜谷味,肉味无令胜食气”“滋味欲淡而和”,云“食不厌热嚼,饮不厌细呷,食不可太饱,饮不可太频,浆不欲甘酸,肉无贪肥脆,五味无令胜谷味,肉味无令胜食气。滋味欲淡而和,食时当谨其度,故得身轻而不倦,神清而不疲。胸府通畅而少噫,胃脘宽舒而不胀,省解带摩腹之劳,免食药耗气之失”[2]。药养不如食养,吴瑞甫认同传统温热饮食养生,以谷味顾护中焦脾胃,且反对嗜食烟、酒。

  4结语

  吴瑞甫《卫生学讲义》重视食养、动养以“养形”(未言药养),以清静宁神、四气调神、节欲养神、修性怡神以“养神”,即使天人、阴阳、气血、脏腑和调,而致“形与神俱”,此即“和理自济”之意蕴,同时也彰明了中医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吴瑞甫认知亦有待商榷处,是为白璧微瑕:误认为胃酸过多即胃阳不足,胃酸过少即胃阴不足[2];“怒气伤肝,嘉约翰谓脑系受伤,致连累及肝盈血”[2];幼儿准于一年方可食粥;菜不可生茹等。

  参考文献

  [1]陈鸿能.新加坡中医学先驱人物与医药事业发展(1867至1965年)[M].新加坡:新加坡中华医学会,2001:38.

  [2]吴锡璜.卫生学讲义[M].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4,34,2,12,1,19,3,10,16.

  [3]傅维康.近代中西医汇通之佼佼者吴瑞甫[J].中医杂志,1991,32(1):50-51.

  [4]杨雪梅,甘慧娟,赖新梅等.基于证素辨证模型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研发[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8):2681-2683.

  [5]李灿东.自然会健康:“中医健康理念”讲稿[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8-86.

  [6]王庆其.《黄帝内经》文化专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239-297.

  [7]王育平,吴志杰.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探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86-89.

  [8]王一方.饭桌上的中医与思想史上的中医———如何开启理性、建设性的中医批评[J].读书,2018,(2):3-11.

  [9]刘长林.中医学———象科学的代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3):1-4.

  [10]李心机.沂源山区从医记[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67-168.

  [11]宋·陈言著,吴黼堂评著.吴黼堂评著陈无择三因方(卷8)[M].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91:8B.

  [12]黎伯概著,许雪樵校注:医海文澜[M].新加坡:中华商印,1976:116.

  作者:金丽 郑洪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文章名称:卫生学讲义科学与人文健康理念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yxlw/14059.html

上一篇:抗生素对尿干化学蛋白检测的影响
下一篇: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路径


卫生学讲义科学与人文健康理念相关论文:

2022-07-16临床药学本科生毕业课题设计教学
2022-04-27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创新路径
2022-04-18嵌入式Linux系统在数字化医疗设备中实践
2022-04-14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性胃溃疡临床
2022-04-09食品防腐剂的生产和使用
2022-04-02口腔医学专业分类就业观念
2022-03-29临床护理路径在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
2022-03-28手术室优质护理对剖宫产产妇影响
2022-03-26采供血工作中优质护理
2022-03-26普外科护理中细节化护理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