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点击
随便看看
来源:职称阁分类:文学论文 时间:2021-02-06 09:36热度:
使用后评估已经成为建筑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对建筑在建成之后与使用者之间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而对于城市图书馆建筑,给市民带来多元化的空间体验,以及兼具学习、交流、组织公共活动等功能是图书馆建筑设计成败的重点。本文以韩城市司马迁图书馆为例,运用建筑策划技术的SD法进行实地调研,获取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的方式,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对现行拟建同类的城市图书馆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SD法;使用后评估
1背景介绍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市的图书馆建筑反映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步伐,目前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图书馆建筑空间也有了更高的需求。总之,原本只有藏书功能的图书馆已然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都在进行改建或者新建。本文将于1995年投入使用且有丰厚文化底蕴的韩城司马迁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使用后评估,以丰富城市图书馆使用评估系统。通过使用后评估,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帮助图书馆确定新的改造要求及改善建筑的使用情况。
1.2韩城司马迁图书馆概况
1995年3月,韩城市图书馆由金城中街迁至新城区太史大街西段,更名为韩城市司马迁图书馆,占地4000m2,主体建筑为3100m2。主要功能有典藏、阅览、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搜集和保存文化遗产。司马迁图书馆现为国家一级图书馆,馆舍整体为一组仿汉建筑群,内部阅览设施完善健全,书籍、期刊种类丰富。
2理论基础
2.1使用后评估的理论
使用后评估(Post-OccupancyEvaluation,简称POE)是20世纪60年代从环境心理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建筑环境的研究[1]。其采用科学的分析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旨在获得使用者与建筑设计两者间的相互关系,评价建筑设计的优劣。建设者可以根据结果对建筑设计进行修改,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客观的根据。本研究采用语义学解析法(SemanticDifferential,简称SD)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结合的描述式后评估,具体分为计划准备、信息收集、数据分析3个阶段。
2.2SD法理论
SD法是SemanticDifferential法的简称,是C.E.奥斯顾德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心理测定的方式[2]。本文以图书馆为对象的SD法可以概括为在研究空间中被测验者对该目标空间的各种环境氛围特征做出的心理反应,把这些心理反应拟定出“建筑语义”上的尺度,通过对各既定尺度的分析,定量地描述研究对象的概念[3]。
3基于SD法的调研分析
3.1前期问卷准备
收集关于韩城司马迁图书馆的环境特征和相关心理能够感受的语汇,拟定被评价的空间因子轴,制作SD评价表,发放问卷,最终通过统计学的多因子变量分析法分析数据,定量地描述和分析目标空间,对目标空间后期的优化和更新提供参考。3.1.1调研分析程序基于SD折线图对各评价项目进行直观评价;运用SPSS软件将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各评价项目的因子负荷量,按其大小顺序排列,从而抽选出因子轴,将评价的多方面因子简化为几个概括的公共因子。具体为准备阶段、评定阶段和分析阶段3个阶段[4]。3.1.2调研项目的制定根据韩城司马迁图书馆的空间环境特征,以人在空间中的感受为基础,针对不同的评价目标,笔者拟定了进行空间描述的“形容词”,共组成19对正反义成对的词汇(见表1)。
3.2被验者的选择
本实验一共选取了50名被验者,其中有效的为46位,涵盖了男、女、老、少全组分的人群,被验者均是在韩城市民中随机选取,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可靠性。
3.3评价尺度设定
根据空间环境的特性和研究目标,将评价尺度设置为5级,以0为中心对称,以2为最高分,以-2为最低分,以此为评价界限(见图1)。
4调研结果分析
4.1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中的数据可见:男女的比例相当,但是主要的年龄分布在18~30岁,他们大多数都是考证、自学、读书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而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影响,放学之后行程受限,所以人数较少;30~50岁,由于家庭工作任务繁重,来的次数也不多,因此受访者人数不多;50岁以上的受访者很少,来图书馆基本是因为热爱读报,此外在调研期间发现公园等公共广场50岁以上的人群较多。因此,此次问卷涵盖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
4.2可靠性统计分析
由表3可见克隆巴赫系数在0.7~0.9,意味着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所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3效度检验分析
通过spss进行因子的可行性分析。由表4可知,KMO大于0.6,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5,说明各个评价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极强,所以该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4.4评价因子以及折线图分析
所有评价因子平均得分均大于0,可见使用者对于韩城司马迁图书馆整体较为满意(见图2)。图书馆内绿化、图书馆内藏书、图书馆环境的安静性、通风、公共交流空间的评分相对较低,应该加强这些环境的改善,而建筑与周边的融合,以及周边绿化环境、数字化资源配备的需求性评分较高。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家对数字化资源的需求很大。
4.5因子分析
4.5.1因子分析的意义及目的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寻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抽象”的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其目的是从大量的现象数据中,抽出潜在的共同因子即特性因子,通过对这些特性因子加以分析,为下一步寻找并抽出目的及概念结构的因子轴做准备[5]。4.5.2因子分析的过程从图3中可以看出,3个因子之后折线变得平缓。因此,本项目提取3个公因子比较合适。4.5.3因子轴的轴出由表5可知,Q11、Q12、Q15、Q13、Q6、Q3这些变量没有通过效度检验,同时在两个维度上的荷载都高于0.5,属于无效题项。因此,最终根据上述图表,可以结合专业知识,从因子中提取3个维度,称维度1为“内部空间环境”,维度2为“图书馆外部因素”,维度3为“图书馆设施配备”。
4.6维度之间相关性分析
维度1“内部空间环境”和维度2“图书馆外部因素”的关联性较强,说明建筑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人们的使用舒适感是相互关联的,而维度3“图书馆设施配备”与两者间的关系比较薄弱,说明图书馆的内部硬件设施对建筑内外环境舒适性是没有影响的。
5基于SD法与调研实态的综合分析
5.1综合使用后评估
通过以上问卷结果分析及实态调研可见,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图书馆的整体环境较为满意,按归纳的韩城市图书馆的评价因子,将韩城市司马迁图书馆的综合评价总结如下。①外部环境总体较好,使用者满意度高。②图书馆的线上读书及相关活动(展览、讲座等)丰富性一般。③馆内内部环境嘈杂及公共交流空间不足。④图书馆内部绿化差。
5.2图书馆改进策略
针对上述使用后的综合评估,对于图书馆的进一步改造提出以下策略。随着信息化的应用,读者对于空间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调研发现,由于使用者的人员较广泛,儿童天性好动,在馆内不能保持安静。鉴于此,一方面,应该增加一些公共交流空间;另一方面,对于电子阅览及纸质阅览的空间应该采取动静分区设置,并且专门设置儿童阅览空间,以减少互相干扰,将噪声降至最低。在室内设计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声、光、热,而且还要关注绿色环境的装饰,它能够提高环境的舒适度。调研发现,使用者普遍认为馆内缺乏绿色植物。图书馆应该在门厅、阅览室增加一定数量的盆景盆栽,为馆内的环境增添一丝生机。信息时代,图书馆也推行了线上公众号及电子借阅机,方便读者尽快找到自己所需的读物,使得“藏”与“阅”完美结合。但调研数据表明,使用者反映馆内藏书不充足。因此,也不能够忽略对藏书的存储,应该在满足信息化时代需求的同时,也对“藏、借、阅”有一体化的要求。
6结语
本文运用SD法对韩城市司马迁图书馆进行了使用后的评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态调研的方式,获得了韩城市司马迁图书馆的现况信息及对该空间使用者的直接意见评价。借助问卷分析及实态调研的结果,笔者对图书馆建筑空间做出了使用后评估,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该评估不仅可以对韩城市司马迁图书馆的后续改造提供以使用者评价为基础的指导意见,也可以对同类空间的后评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敏,张克,朱佳桦,等.基于SD法的地下城市链接空间后评估研究:以上海五角场为例[J].新建筑,2019(06):15-20.
[2]庄惟敏.SD法与建筑空间环境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4):42-47.
[3]刘晓丹.基于SD语义分析法的高校女生宿舍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4]李文莉.基于SD法的孔目湖公园环境意象评价[J].华中建筑,2018,36(09):28-32.
[5]郑路路.基于SD法的建筑策划后评价[D].天津大学,2008.
[6]左亮.基于SD法的建筑功能策划预评价[D].天津大学,2008.
作者:冯翠 于汉学 史珂 郭咪
文章名称:SD法图书馆使用后评估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wslw/18448.html
上一篇:医药院校图书馆期刊排架方法
下一篇:美食文化的地域多样性
SCISSCIEISCO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