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论文、著作、专利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动画专业人才技能提升和|| 满洲窗造型有何艺术特征|| 中式面点历史及发展趋势|| 科技期刊青年编委队伍建||

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实践

来源:职称阁分类:文学论文 时间:2020-08-22 09:31热度: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被运用到学术期刊出版流程之中,全媒体出版、数字出版、语义出版、数据论文等新型出版形式不断涌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创新与颠覆,学术期刊如果依然固守传统不思进取,想要在媒体融合的大浪潮下取得良好的办刊成效似乎越来越难。而且,随着用户对学术论文稿件要素的需求大增,传统的学术论文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实读者用户的个体差异需要,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用户而言更是如此。

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实践

  了解稿件内容结论的同时,还需知道该结论如何产生,用什么方法证明,了解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流程。因此,学术内容的要素出版越来越成为学术研究者的新需求。面对这一挑战,学术期刊也不断探索新的出版形式,增强出版就是其中的探索之一。增强出版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个必需的文本,即发表在出版物上的论文,也可称之为“根出版物”;一系列关联附加数据,即在传统论文的基础上增加或链接各种必要的相关数据,或有研究与应用价值的数据,以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复合数字作品。一项调研显示,在论文增强出版内容方面,无论是读者的阅读需求还是作者的分享意愿均较强。其中,读者最希望获得的增强出版资料是实验原始数据,占比81.82%;作者愿意分享实验原始数据的比例为57.58%。此外,也有不少学术期刊积极探索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推动增强出版实践。而且实践证明,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适合论文补充增强出版的平台,是进行论文增强出版的优秀载体。本研究采用个案分析法,对《重庆高教研究》学术论文增强出版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其他学术期刊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以文后附录的形式实现论文的内容增强

  以文后附录的形式实现论文的增强出版,是一种快捷、方便的增强出版方式。文后附录近似于语义出版和数据论文,其主要功能有三种:一是解释说明,包括正文中部分专有名词的解释与说明,论文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的详细介绍等内容;二是补充相关知识和信息,帮助读者加深理解,为读者提供多视角的检索方式;三是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为研究过程的可重复性实验提供原始资料,同时也避免了作者稿件的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现象的产生。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版面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择其要点和关键内容进行增强出版,即可以直接将之印刷在纸质期刊上;二是如果版面较为受限,则可以通过新技术(如二维码等)手段将之附在文后或文中的适当留白处,并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比如,《重庆高教研究》2017年3期《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成本及其效率分析——基于广东省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就在正文的后面附上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概念定义和计算方法”,以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该文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应的计算公式推导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如图)。

  二、利用多种途径实现论文的呈现增强

  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高教研究》在2018年年底就策划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一代教育家学术脸谱”专题,旨在对老一代教育家进行系列专访,以系统展示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与经验,也为中国教育学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在对这些访谈文本处理的过程中,本刊并没有简单地采用单一的文字转述与整理,而是在充实访谈内容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与被访谈者相关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或资源。从而使访谈内容的呈现增强——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格式于一体。视频呈现的主要途径包括:一是在期刊编辑部网站(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开辟一个专栏“精彩视频”,将每次的访谈视频上传,并永久保存。二是在上传期刊编辑部网站的同时,中国知网的技术人员会为每个视频进行技术处理,使每一个视频都对应一个唯一的二维码,这样就可以将二维码与传统的学术文本紧密结合,并将之通过纸质期刊进行广泛传播。三是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将访谈视频进行技术处理,使之符合微信公众平台对视频的容量、格式等方面的要求,或者直接将上文所述对应的访谈视频二维码与访谈文字和被访者提供的照片进行融合呈现推送。至于如何获取这些资源,笔者的经验是:视频可以现场录制也可以向被访谈者索要;图片请被访谈者提供,图片主要涉及与被访谈者学术成长以及教育相关的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即所称的“学术脸谱”。

  三、采取多种渠道实现论文的传播增强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势浪潮下,学术期刊单靠传统的传播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学术传播的逻辑和路径。因此,学术期刊在自建媒体生态的同时,还必须谋求并开拓更多适宜于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的新途径,如与中国社会科学网、国研网等权威的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积极开拓新的出版形式,如预出版等,以形成更为多维、立体的传播格局。《重庆高教研究》“121”媒体融合模式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将学术信息进行多维度、多平台、多数据格式的广泛传播。但利用权威的第三方平台的前提是学术期刊必须坚持以质量为王的办刊理念,着重在学术质量上做文章,同时还要建立起学术期刊与第三方平台融合发展的合作机制和健康生态链,由此才能真正实现论文内容的多种数据格式生产和多种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与精准推送。学术期刊论文增强出版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媒体融合新模式。《重庆高教研究》以上三点经验效果良好,赢得了业内同仁和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但应当注意的是,学术期刊论文增强出版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合作:期刊出版单位需要提前精心策划,作者的积极配合与参与,编辑的责任意识和新媒体能力,第三方机构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以及读者或用户的信息反馈与交流。如此,才能借助新技术的强大力量实现学术论文的多媒体呈现以及信息内容的多级生产和潜力挖掘,提升学术论文的单篇学术价值,从而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的同时,推动学术期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进程。

文章名称: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实践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wslw/16824.html

上一篇: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意义
下一篇: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策略


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实践相关论文:

2022-09-20一带一路水利工程学科留学生招生培养
2022-09-13比较文学危机论回顾与反思
2022-07-20T台妆容设计与服装表演搭配
2022-07-13茶文化艺术设计理念与实践
2022-06-11网页设计课程中多媒体教学
2022-06-01动画专业人才技能提升和职业道德培养
2022-05-31型化音乐电台发展策略
2022-05-25广告学文化研究策略
2022-05-18古典装饰性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运用
2022-05-16传统凤鸟纹样在图形设计中应用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