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动画专业人才技能提升和|| 满洲窗造型有何艺术特征|| 中式面点历史及发展趋势|| 科技期刊青年编委队伍建||

学术期刊被动型关系稿成因及治理

来源:职称阁分类:文学论文 时间:2020-08-03 12:38热度:

  根据论文作者是否采取主动行为促使论文发表,将关系稿分为“主动型”关系稿与“被动型”关系稿两类。研究文献主要针对“主动型”关系稿的成因与治理进行讨论,忽视了对另一类“被动型”关系稿的分析。以人大经济论坛的“吴延兵关系稿”事件为典型事例,归纳了期刊编辑对特定论文的偏爱、对学术权威的盲目信任,以及审稿人激励不足是“被动型”关系稿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从实施编辑轮换制、加强编辑职业素养、提高审稿人激励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学术期刊被动型关系稿成因及治理

  关键词:期刊编辑;关系稿;吴延兵;审稿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学术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为了推进论文审稿的中立性与专业性,实现期刊自身的规范化与公平化,越来越多的期刊引入了专家匿名评审制度。[1]在期刊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匿名审稿方式确保文章质量的情况下,凭借人情往来得以刊登的关系稿数量大幅下降。然而,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质量不高的论文也被杂志刊登出来,这些文章与同期其他文章相比差距较大,容易引起读者的疑惑和不满,并将此类论文统称为“关系稿”。实际上,关系稿可以根据投稿人是否有促使论文发表的主动行为细分为“主动型”关系稿与“被动型”关系稿两类。“主动型”关系稿是指作者主动联系与期刊编辑或有关人士,采取某些实质性行动(如语言攻势、物质引诱等)促使论文发表出来。“被动型”关系稿的作者并无上述主动促使论文发表的行为,是编辑或者审稿人放宽了稿件质量要求,使一篇质量并未达到期刊标准的论文得以发表,论文作者相当于“被动”得到了这一结果。研究文献主要针对“主动型”关系稿进行讨论,认为现行的科研和学术评价体系不规范、不完善是关系稿产生的主要原因。[2]何玉娟(2017)认为,关系稿论文作者所在单位与期刊编委和审稿人利益关系,有时候单位相关领导因为职称评定或学生毕业主动与编辑部交涉使得编辑放宽录用标准。[3]一些研究者还论证了关系稿带来的负面作用。例如,肖建新(2000)认为,关系稿的大量出现不仅会影响正常出刊程序,牺牲了刊物质量,还使得编辑部成员为利所诱,损害了科学研究的公平性、严肃性与科学性,败坏学术风气。[4]郭峰和李欣(2017)选取12种中国经济领域权威期刊在2001年至2012年发表的19000多篇学术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期刊编辑部偏爱该期刊隶属单位研究人员形成的“关系稿”引用率与下载率比其他论文更低。[5]还有一些文献提出了治理关系稿的对策建议。蓝艳华和张楚民(2017)提到处理人情稿和关系稿需要期刊编辑运用人和事分开、对事不对人的沟通原则,坚持编辑的独立性,责任编辑要有自己的学术判断和选择权,不能屈服于威胁。[6]王宝金(2016)认为,一定要先保证稿件质量做好初审,再严格外审,即找多名专家提供稿件修改建议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质量,但通过审查的关系稿可以适当优先处理,充分体现人情。[7]综上所述,以往文献对关系稿的讨论一般集中在“主动型”关系稿上面,认为评价体系的高压是造成关系稿产生的主要原因,[8]而论文作者是关系稿出现的首要推动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关系稿作者不可避免地背负学术不端的名声。然而,现有文献讨论的仅仅是“主动型”这一类关系稿,忽视了对另一类“被动型”关系稿的分析,得到的结论和建议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有鉴于此,本文以人大经济论坛的“吴延兵关系稿”事件为例,分析“被动型”关系稿的形成原因,以期更加完备地讨论关系稿这一特有的学术现象,希望能够对学术论文出版和我国学术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制度方面的改革建议。

  一、“吴延兵关系稿”事件

  (一)事件回顾

  《经济研究》是我国经济学界的顶尖期刊,刊登的论文基本代表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2012年4月9日,人大经济论坛一篇题目为“丑陋的《经济研究》内部关系稿”的帖子横空出世,质疑《经济研究》第三期封面文章《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的研究思路,例如“没有任何理论模型,没有任何计量方法来区分两种效率,用的应该是行业层面的数据,然后就完了,就得到了我们期待解决的高精尖问题!”、“换一个本科生也可以做这样的结果,但是本科生能发《经济研究》么?”。此贴发表之后,吴延兵以及这篇论文瞬间被顶到了风口浪尖,一些相关帖子也不断涌现,如“吴延兵老师的《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一文讨论”,“《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一文中的几个技术问题探讨”。还有一些帖子针对的是吴延兵的其他论文,如“关于吴延兵《经济研究》论文本身的问题及其他———请吴老师不吝赐教”。还有篇贴子称“发现他的所有文章都跟创新有关,但90%以上都是用外国的计量模型套中国的数据,连个理论模型都懒得写。”,该贴楼主还找出几年前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揭露吴延兵的一篇文章,认为其“完全套用外国模型和数据,而且人家用的是企业级中国数据,他倒好,用的是行业级中国数据,照发《经济研究》!就是这样低水平复制的文章,但是人家狂发《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而论文作者吴延兵在2012年4月12日在人大经济论坛发表题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作者的公开信”进行回应。原因是“鉴于该帖对我及相关者(《经济研究》、我文章的匿名审稿人、甚至我的导师)造成极大的名誉损害,我在这里发表此帖,以正视听。”在贴中针对质疑,他回应“简要地说明我这篇文章的内容及我是如何通过实证检验来验证理论命题的。”吴延兵在回复中表明“论文从投稿到正式发表长达15个月,我手头有匿名审稿人的审稿意见书、与编辑部的往来邮件。”然而,许多网友对文章水平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也许不是关系稿,但根据楼主自己的描述,论文质量真的很差”、“赞LZ坦荡,但同样质量的文章如果放在别人那里,恐怕也发不了经济研究达到”,即使是支持吴延兵的网友,也委婉表明“文章本身也许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大作拜读,有一定的启发。但论文还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的”。

  (二)事件分析

  学界对于关系稿的讨论虽然由来已久,但一直是笼统地进行讨论,并未把一件实例摆在明面上供大家分析,所以有网友称这是“学术界关于‘关系稿’的首次公开辩论”。“吴延兵关系稿事件”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经济研究》是经济学顶级期刊,基本每一篇论文都能够获得大量的关注和引用,在上面发表一篇论文能够给论文作者和所属机构带来极大声誉;二是论文作者吴延兵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而《经济研究》恰好是经济研究所主办的期刊,难免让人产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联想。事件发生初期,网友的讨论点基本是围绕吴延兵这篇论文技术可行性的质疑,接着演变成对于《经济研究》公平性的问询,辩论点也从吴延兵论文水平高低到编辑部审稿态度的暧昧。由此可见,一篇文章一旦被打上关系稿的名号,尤其是发表在顶级期刊的论文,这种负面评价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吴延兵反驳贴来看,他不仅对网友提出的诸多疑问作出了一一回应,之后喊话发帖人出来进行实名公开辩论,并觉得“作为一个经济学人,如果你还良心未泯的话,请你向我、《经济研究》编辑部、我文章的匿名审稿人和我的导师发表一个公开道歉信。”从回应内容来看,他无疑对自己文章充满底气,并不觉得《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这篇论文有网友所说的诸多缺点,更认为网友认为的“关系稿”一说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名誉伤害。在吴延兵反驳贴后面的跟帖中,不乏有网友认为吴延兵“行为坦荡”,也有几名曾与吴延兵接触过的学者称吴延兵的“学术人品值得信赖”,并认为“《经济研究》是顶级的期刊,任何人都有投稿的权利,不能因为吴延兵在中科院工作就剥夺他的基本权利。”由此看来,吴延兵这篇论文并不是通过人情关系而发表出来的“主动型”关系稿,而应该归为“被动型”关系稿一类。

  (三)后续影响

  吴延兵的这篇论文虽然可以被认定为“被动型”关系稿,即论文作者并没有使用某种手段主动促使论文发表,但也对作者后续论文发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查阅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发现,截至本文写作完成时,吴延兵共在24篇论文发表,其中发表在《经济研究》期刊上的论文有6篇。在“吴延兵关系稿”事件发生前,吴延兵除了在《经济研究》发表了5篇论文之外,还在其它权威期刊,如《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季刊)》、《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发表了多篇论文。而吴延兵发表于《世界经济》的论文“中国哪种所有制企业最具有创新性?”虽然是2012年6月刊发,但接收时间应在事件发生前。而之后七年多的时间,吴延兵仅仅发表了4篇论文,分别刊登在《产业经济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篇)以及《经济研究》上面。在这些后续发表论文中,有两篇论文可以使得我们进一步确定“吴延兵关系稿”事件中的论文属于“被动型”关系稿。一篇论文是2015年发表在《当代经济科学》上的论文,题目是《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再研究》,吴延兵利用新的数据方法验证之前《经济研究》论文中提出的假说,再一次“为自己正名”。另一篇论文是2017年发表于《经济研究》的论文。试想,如果吴延兵是“主动型”关系稿作者,在影响巨大的“吴延兵关系稿”事件发生后,《经济研究》期刊是不可能再次刊登他的论文的。

  二、“被动型”关系稿成因

  (一)期刊编辑对特定论文的偏爱

  期刊编辑偏爱是指在论文作者没有主动寻求暗箱操作的情况下,期刊编辑出于对特定论文的偏爱而通过自身权利促使其发表。在匿名审稿制度下,投稿人按照正规流程向编辑部投稿,编辑再将文章分配给不同的审稿人进行评阅,作者与审稿人之间是“双向匿名”,他们之间的桥梁唯编辑这一中介而已。[9]匿名审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学术论文发表的人情关系,然而审稿“小黑箱”只是针对作者与审稿人而言,对于编辑这一中介却是透明的。在与审稿人的互动中,经验丰富的编辑已经可以大致掌握每名审稿人的特点,哪名审稿人偏爱哪种类型的稿件、哪种论文更容易在哪类审稿人手中过审,编辑心中都相对有数。编辑作为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中转站”,如果偏爱某篇论文,即使其水准差一点,也可以通过“看人下菜碟”式的审稿分配方式帮助其过审,形成了论文作者不知情的“被动型”关系稿。表面上看来,“被动型”关系稿对编辑而言并无任何好处,是编辑偏爱某篇论文而产生的纯粹“利他”行为,增加的只是投稿作者的福利。实际上,这篇文章可能引用了编辑之前的论文,或者与编辑自己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编辑在浏览论文时会产生一种“知己”之感,因此编辑倾向于让这篇水准差一点的论文发表,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力。此外,编辑对某篇论文的偏爱更有可能是来源于对论文作者的偏爱,即“爱屋及乌”。编辑可能与投稿作者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当作者是编辑的熟人、朋友、师生或者同事时,编辑会倾向于为其挑选几位审稿较为宽松的专家,而一般作者的论文则被随机分配,遇到“铁面无私”的审稿人的几率相对大很多。

  (二)编辑对学术权威的盲目信任

  对学术权威的盲目信任也是“被动型”关系稿出现的原因之一。编辑在收到权威专家的投稿后,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将这篇文章“高看一等”。在“吴延兵关系稿事件”中,这篇被网友们质疑质量不高的论文得以在《经济研究》期刊上发表,除了吴延兵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吴延兵是一位学术权威,在国内顶级期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虽然“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是一篇被广大网友质疑为“关系稿”的论文,就算审稿人在评审过程中对这篇文章提出过许多建议或者不是太好的评价,编辑或许会认为审稿人在该领域的建树还不如论文作者,仍然愿意给其机会让其修改完善,最后的结果是这篇论文仍然作为《经济研究》的封面文章刊出。在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中,一名学者的声誉与学术影响力与其发表论文的质量与数量挂钩。[10]如果一位学者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了许多论文,毫无疑问,这位学者就是他所在研究领域的权威。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学术权威每一篇论文的含金量都十足。更重要的是,学术权威有时候并不能准确认识到自己论文的优劣,一些学术权威自我感觉良好的论文,实际上却有失水准。由于编辑对学术权威的盲目信任,形成了“学术权威论文水平一定高”的思维惯性,从而导致“被动型”关系稿的出现。

  (三)审稿人激励不足

  一篇论文的发表,除了论文作者和编辑的努力之外,审稿人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接到期刊编辑发来的论文评审要求后,审稿人需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来评判这篇文章并提出合适而中肯的修改意见,[11]像“守门员”一样保证发表论文的质量。然而,审稿人得到的审稿费完全不能匹配其付出的劳动,有时候甚至是免费审稿。而且,一篇论文发表后,作者会对一些专家或助手“指名道姓”地感谢,但审稿人却是被“匿名”感谢。无论是金钱还是声誉方面,审稿人面临的激励都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在匿名审稿回报低廉的大环境下,由于审稿工作挤占学术研究和闲暇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不愿意付出太多的时间进行审稿。即使有时候不得不审稿,也缺乏认真审稿的动力,对论文评审的用心程度也会下降。这不仅会导致审稿时限延长,影响学术研究的进步与期刊的发展,也会使得一些质量不高的论文在审稿人“随便看看”的情形下得以侥幸过关,“被动型”关系稿随之产生。

  三、治理建议

  (一)实行编辑轮换制

  编辑轮换制,是指将期刊的编辑定期进行轮换,以更多编辑的短期工作来代替少数编辑的长期工作。“被动型”关系稿的一个来源是编辑长期工作积累的学术关系网络。当一名编辑为某一本期刊长期进行编辑工作时,他就容易了解审稿专家的偏好,可以轻车熟路地把一些有亲密关系的作者的论文交给特定的专家进行评审。这种编辑权力的滥用,使得一些文章在作者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被动型”关系稿。实施轮换制之后,由于期刊编辑不能持续地为某一本期刊工作,编辑这一中介群体无法获得审稿人的充分信息,就没办法形成信息“垄断”,[12]依据编辑自身权力而产生的“被动型”关系稿就能大为减少。此外,由于论文发表需要一定时间,要经过投稿、评审、修改等诸多步骤。如果一名编辑不能保证自己一直在岗,那么论文作者主动和编辑套关系以谋求文章发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二)加强编辑职业素质

  随着学科体系的不断细化,期刊编辑的知识信息如果不及时更新换代则不足以应对新的学科需要,[13]因此编辑应以公平化的眼光来看待投稿论文,在论文评审时摘下“有色眼镜”,不能对专家文章“青眼有加”,也不能对普通学者的论文不屑一顾。“以文评人”有助于正确认识学者学术水平,“以人评文”则会导致低水平论文的泛滥。编辑作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纽带,要将论文的专业性科学性作为工作出发点,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站在刊物发展的角度进行工作,相信能够减少“被动型”关系稿,帮助好的研究成果面世,更大程度地促进学术事业发展。

  (三)提高审稿人激励

  虽然一些研究表明,审稿人愿意不计回报地评阅论文,原因是审稿人希望保证期刊的权威性,从而能够保护以前在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审稿人自身的声誉[14]。但这是审稿人的内在动机,虽然一篇优秀论文的发表能够让审稿人感到“与有荣焉”,但我们认为物质与荣誉方面的激励同样重要。如果外在激励不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内在动机,审稿人就不会认真履行“守门员”的角色,“被动型”关系稿就会大量出现。因此,如何“把审稿人的激励做对”也很重要。要强调的是,物资方面的激励有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奖励金额通常都比较少,审稿人经常会觉得完全不能弥补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对科研人员来说,从事学术研究的激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晋升激励,如果将论文的评审工作纳入到学术评价体系当中,将其作为职称晋升的衡量指标之一,能够有效激励审稿人把好学术质量关,有助于“被动型”关系稿的减少。

文章名称:学术期刊被动型关系稿成因及治理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wslw/16623.html

上一篇:集体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下一篇: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模式及创新机制


学术期刊被动型关系稿成因及治理相关论文:

2022-09-20一带一路水利工程学科留学生招生培养
2022-09-13比较文学危机论回顾与反思
2022-07-20T台妆容设计与服装表演搭配
2022-07-13茶文化艺术设计理念与实践
2022-06-11网页设计课程中多媒体教学
2022-06-01动画专业人才技能提升和职业道德培养
2022-05-31型化音乐电台发展策略
2022-05-25广告学文化研究策略
2022-05-18古典装饰性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运用
2022-05-16传统凤鸟纹样在图形设计中应用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