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动画专业人才技能提升和|| 满洲窗造型有何艺术特征|| 中式面点历史及发展趋势|| 科技期刊青年编委队伍建||

针道自然与顺势的思想

来源:职称阁分类:文学论文 时间:2018-11-30 11:53热度: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针道自然与顺势的思想的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针道自然以及顺势的思想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针道自然与顺势的思想

  [关键词]针道自然;顺势;阴阳;针药自然;针灸理论

  所谓“针理”,不若针刺之原理,而更似针刺之“道理”,象征着古典针灸疗法的纲领、原则、思维,其中的原则性内容与针灸临床实践最是相关,溯其根本,终究不离阴阳、顺势等思想要义[1]176。阴阳思维是中国古代二分思想的核心,其影响广及天地人间道理,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且阴阳思想于中医学认识人身常变中最是多见,针灸理论亦不离其宗;而顺势思想在中医针理、药理中直接论者寥寥[1]180,有旁引者亦未见新论,这一思想却是我们以为针理中最是统纳了根本法则、最具实践价值的。对《黄帝内经》中的顺势思想,西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以篇名“针道自然逆顺”概之,而现代研究中亦有学者提炼其中的“针道自然”来表达[2]。本文通过梳理其最早出现的文献源头,以及后世对这一概念使用含义的变迁,探索“针道自然”的初衷以及这种概念演变所反映的中医理论发展的现象。

  1针道自然之本源

  欲论“针道自然”,先要解“自然”之义。此处的“自然”固然不是现在常用与“人为”相对的范畴,当然这一语义亦是由最原始“自然”之义衍生而出。“自然”一词,《老子•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章先论道,为先天地而生的“混成”之物,其有独立、周行等特点,名而为“大”;后论人、地、天、道的关系,则以“法”贯之,无论理解为效法抑或意动用法,皆有顺应之义,而“道”所法的“自然”,依各家之见有所不同。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董思靖言“道”贯三才,其体自然而已;吴澄论“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非“道”之外别有自然也;车载言“道法自然”,是说“道”应以“无为”为法则的意思;童书业论老子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之意,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的本质是自然的;侯外庐言所谓天、地、人、自然诸观念虽然蒙混,但是人的社会秩序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这种关系却表示得十分清晰[3]。综上,此处“自然”更宜作某种状态解,偏于独立而无所依之本性[4],无矫饰,则自然而然,与老子“无为”思想相得益彰,其核心在于顺应而不刻意改变。由“道法自然”之引申,方有“针道自然”之说。“针道自然”作为一个完整的表达,初见于《针灸甲乙经》之“针道自然逆顺篇”的标题中,且于正文中就针道自然的涵义进行了详述。其就“针道自然”而论的前半部经文为:“黄帝问曰:愿闻针道自然?岐伯对曰:用自然者,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冲,不顾坚密,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问曰:人之黑白肥瘦少长,各有数乎?对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盛,皮肤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者,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人贪于取予,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问曰:刺瘦人奈何?对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其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问曰:刺常人奈何?对曰:视其黑白,各为调之。端正纯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其常数。问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对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验验(一作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也。问曰:刺婴儿奈何?对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问曰:临深决水奈何?对曰:血清气滑,疾泻之,则气竭矣。问曰:循掘决冲奈何?对曰:血浊气涩,疾泻之,则气可通也”[5]。此段之后,续论“形气逆顺”之问亦是此意。《针灸甲乙经》系《素问》《针经》《黄帝明堂经》之分类辑录,上文所引出于《灵枢•逆顺肥瘦》,原经文中首句为“余闻针道于夫子”,岐伯答语中有“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进而引申问之“愿闻自然奈何”。至《针灸甲乙经》中,皇甫谧将此两问相合而为“愿闻针道自然”。《黄帝内经》之“针道”与“自然”二语意指用针之道、行针之法亦循天地之自然,借此自然之理的隐喻,强调针刺实践中的顺势原则[2]。对此“自然”之义,古代注家已有诠释,如杨上善云:“夫(自)然者,非为自能者也。……取自然之便而水可竭,故曰自然(之)也”[注:()是《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版本对原文的修改之处][6]。马莳谓之“针道一本于自然之妙也”[7]。张介宾注曰:“此言圣人之道,合于三才,工匠之巧,成于规矩,固皆出于自然之理。知自然之妙者,是谓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决水通经,皆因其势而利导之耳。宜通宜塞,必顺其宜,是得自然之道也”[8]。注家之语,皆见取法自然、本于自然、因势利导、顺自然之宜等义,根本在于“顺”,故而“针道自然”可视为对顺势原则的另一表达。至《针灸甲乙经》中,答“针道自然”的论述,均是关于针刺过程中应结合受术者自身体质特点,施以相应的刺法,避免反其道而行之等原则。此与所言“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冲,不顾坚密,而经可通也”的自然之理相当。顺势,从另一角度看,实即借力。

  2针道自然之流变

  术语在提出之后,似乎对术语的续论多寡可视为一种评价其延续、实用价值的标准。“针道自然”之说在《针灸甲乙经》中首论之后,却罕有直接言及者。后世针灸古代文献中,仅见于明代医家吴昆的《针方六集》,由针道自然出发,从本义论针理,扩展至用药之理,衍为“针药自然”,于此题下则言八种药味对应的功效,并以之合于相应针刺之法进行类比,原文为:“药之升阳者皆汗,沉阴者皆下,甘温者皆和,苦者皆涌泄,淡者皆渗利,辛者皆散,酸者皆收,咸者皆润,自然之理也。刺家补太阳、阳明则汗,泻阳明、太阴则下,调少阳、厥阴则和,补阴维则涌逆,泻阴跷则渗泄,摇动皆散,静留皆收,引而致之皆润,亦自然之理也”[9]519。此段论述前半部分对当时已成法则的药物性味做了汗、下、和、涌泄、渗利、散、收、润等八种不同的功用分类,与早在《伤寒论》中已现雏形的治病八法相类。后文则以针刺补泻不同经脉对应与此八种治法,并皆以“自然之理”释之。其针药之论对照如表1所示。《针方六集》本是针灸论著,而此段先论药味,后言针性,一方面说明当时的用药八法理论已较完备,且了解更为广泛,故以易释难,分类对应说明不同刺法的作用特性,是较明显地迎合当时占据优势的用药理论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重药轻针”的现状,暂不论必要与否,但体现出相似的针刺理论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是吴昆对针药关系认识的反映,其书中常见将针与药的作用相较而论,如在卷二“开蒙集”中解释“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会总同”一句,谓“取此四穴,针气一行之后,三焦快然,疾去内和。例之汤液,则泻心、凉膈、大小陷胸、调胃承气诸方之力也”[9]494-495。可以看出,吴昆提出的药味与刺法的对应并不严整。药味中升阳、沉阴,皆属药性,而后六法则明显为对应于五行理论的药味,至于其所主功用,也是五行之基本属性,故所谓“自然之理”亦是此意。首先,对针刺之法的划分,前五法皆是以补泻调和不同经脉而产生不同效用,至后三法却变为不同刺法的功用;其次,“汗”应于“太阳、阳明”,“下”应于“阳明、太阴”,“和”应于“少阳、厥阴”,可以说是将六经辨证直接套用于针刺经脉的说理工具。至于补阴维主涌逆、泻阴跷主渗泄,《标幽赋》有“阴跷、阴维、任、冲、带,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凝)”之说,而吴昆非常推崇八脉交会穴,“阴跷谓照海,阴维谓内关”[9]491,补阴维、泻阴跷的作用是由照海、内关二穴角度而言,“内关二穴,主心腹一切痛苦,……诸病宜吐不得吐者取此穴。内关为八法之一,以其合阴维而会冲脉于心胸也”[9]539,所以说“补阴维主涌逆”;“照海二穴,主嗌干悲恐,目如见星,呕吐腹痛,久疟,……照海为八法之一,以其合阴跷,会任脉于喉咙也”[9]544,所以说“泻阴跷主渗泄”。“摇动”主“散”与“静留”主“收”出于《灵枢•官能》中“泻员补方”之说,言“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在此将泻法对应于“散”,补法对应于“收”。最后的“引而致之”,单纯从语义上看,即是通过针刺使效用达所需之处,应于所谓“润”法。综上可见,多数针刺应与八法的理论有所牵强,只为赋予刺法某种理论依据,虽贯之以“自然之理”,实与“自然”并无直接关系。且从以“自然”论针道的思维方式上,吴昆与皇甫谧存在着本质的不同,皇甫谧所言“针道自然”,是根据不同的受术者体质选择顺势之法刺之,其思维方向是由病至治;而吴昆的“针药自然”,更多是从治法出发,只从治法的自然之性判断其治疗之效,论述停留在治的层面上,已非“针道自然”的顺势思想本义。

  3概念变迁的蕴意

  从“针道自然”至“针药自然”,仅仅一字之变,其中却蕴藏着全然不同的论述目的与思想语境。续前文之论,从术语角度来看,术语被埋没的缘由,一方面是其缺少论说余地与实践价值;另一方面,则是术语贯穿于当时的惯常思想之中,融入其语境,无需做特意的陈述说明。就本题而言,“针道自然”作为一个术语,是由后人所提炼,这一思想及其蕴含的顺势思维方式已然贯彻于古人的针灸理论与思维之中。经过对其源流的梳理,明确了其本义应指顺应受术者的体质特性来施用刺法,而与之相类的体质观念在《黄帝内经》的其他论述中亦有不同方式的表达。通过对这些相关内容的分析,究其根本,此所“顺”之“势”,涵盖了人身与天地之气。至于后世的沿革,反以药理明针理,一定程度上令人推想当时药性理论的成熟与针刺经脉理论的式微。这虽是一种揣测,然而可确知的是其中体现出的古代对用药理论与针刺理论的区别,以及将二者类比的关联性认识,暗示中医、针灸理论早期分水岭的形成,可启发当今二者学科建构与理论结构的反思。

  参考文献

  [1]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

  [2]赵京生,史欣德.针道自然:论针灸方法的总体特征[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0):1-2.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8.

  [4]吴诚真.道德经阐微[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74.

  [5]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71.

  [6]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李云,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79.

  [7]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孙国中,方向红,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327.

  [8]张景岳.类经[M].范志霞,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70.

  [9]郭君双.吴昆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07

  作者:姜姗 赵京生 单位: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文章名称:针道自然与顺势的思想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wslw/10970.html

上一篇:环境艺术设计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邮票历史故事课程怎样实施


针道自然与顺势的思想相关论文:

2022-09-20一带一路水利工程学科留学生招生培养
2022-09-13比较文学危机论回顾与反思
2022-07-20T台妆容设计与服装表演搭配
2022-07-13茶文化艺术设计理念与实践
2022-06-11网页设计课程中多媒体教学
2022-06-01动画专业人才技能提升和职业道德培养
2022-05-31型化音乐电台发展策略
2022-05-25广告学文化研究策略
2022-05-18古典装饰性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运用
2022-05-16传统凤鸟纹样在图形设计中应用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