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 黄精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畜牧业在乡村振兴中作用|| 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措||

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来源:职称阁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19-11-30 09:46热度:

  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进行分析,我国山区绿色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维度阶段,一是1980年代的沿海开放,二是1990年代的沿江开放,三是2002年代的沿边开放,循此轨迹次第展开与持续推进,必然规律性地进入沿山开放时代,对于一个山区面积占70%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山区开放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与民族的团结进步,影响深远。本文运用历史逻辑分析方法,基于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任务,初步提出山区开放的战略路径。

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山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沿海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和排头兵,1978年到1984年是我国发展的起步和试验阶段,根据我国领导人的创议,中国先后实施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战略,经济特区是中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收外部资金,也是外国资金开发建设的经济区域,沿海开放城市是经济特区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的港口城市,是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延伸。1979年中国首先提出“经济特区”概念并在深圳进行试点,随即又先后批准设立了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岛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5月,决定开放大连、福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进一步决定把闽南厦漳泉三角洲,长江、珠江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88年沿海开放区扩大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由此形成了中国沿海自南到北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从国家战略意图分析,基于国家经济安全考虑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物质基础好、交通方便、管理经验丰富和技术水平较高,既有开展对外贸易的经验,又有进行对内协作的网络,实行对外开放能够发挥其优势,能够推动老企业的更新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增加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促使沿海城市经济转化为内外结合型经济,在国家宏观战略格局中,沿海开放城市可以将四大经济特区从南到北连成一条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实现从沿海到内地的战略转移,从而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沿江开放是我国山区绿色发展的纵深推进和全面展开,1992年国家领导人南巡讲话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一页,由此进入中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和重点突破阶段,我国领导人指出,要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扩大长江沿江港口城市开放,加快内陆省份和自治区对外开放。1992年,我国决定开放南京、武汉、南昌、重庆、上海五个长江沿岸城市,借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成功经验,加大长江沿岸港口城市的开发力度,沿江开放城市迅速扩大至九江、芜湖、黄石、宜昌、岳阳、宜宾等28个地市级城市,与此同时,11个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和一些重要的工业城市先后享受沿岸开放城市政策。沿江开放战略的实施迅速增加与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沿江港口城市以江河航运为载体,成为连接内陆腹地和沿海地区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外引内联极大地优化了中国宏观经济格局。沿边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在21世纪初的新发展和新任务,1998年以来,中国全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边富民行动”,兴边旨在振兴边境,维护边境稳定与领土安全,富民重在富裕边民,是“兴边富民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行动表明这是全国性的开发建设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系统工程,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就是要加大投入边境地区,大力帮助边疆地区快速的发展,慢慢追上全国发展的步履,推动内地和边疆的协调发展。经过持续十年的“兴边富民行动”,全国有135个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6个边境团场,107个民族自治地方,19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纳入沿边开放范围,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生产范式有效转变,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帮助边境民族地区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况、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奠定了建设的基础。

  二、中国新一轮发展的前沿阵地

  中国是一个有丰富自然资源、多山的国家,国土面积的70%以上都是山地面积,几乎全部后备土地资源(荒山荒坡)均在山区,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80%以上的少数民族都生活在山区,约70%的人口生计依赖山区的资源,90%以上的国境线位于山区。全国2463个县级行政区划中,1542个处在山区,占比62.6%,306个处在半山区,占比12.4%,国家级贫困县中山区占据了80%。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长期以来广大山区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在中国各大山区地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偏远山区尤为突出。早在1980年代,全国划分的18个贫困地区,大多数都在山区,即西藏高原山区、横断山、秦巴山、武陵山、乌蒙山、滇东南山、桂西北山、九万大山、西海固地区、陕西高原山地区、陕甘黄土高原地区、吕梁山区、太行山区等。行政区域覆盖全国24个省(市、区)。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很大程度的改善了这些山区的贫困状况,到2001年,贫困山区基本完成了扶贫开发的历史任务。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贫富差别不仅未能缩小,反而呈现出急速扩大的趋势。中国新一轮扶贫战略任重而道远。山区是一定类型的地表综合体,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系统,地理学意义上的山地是就山岭、山间谷地和山间盆地的总称,地貌类型是在地壳上升的背景下,由于外营力切割形成。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上,坡度陡峭,起伏比较大,分布广泛,地表形态多样,有的彼此平行,有的相互重叠,连绵不断。按山的成因又可分为褶皱山、火山、断层山、褶皱—断层山、侵蚀山等。我国的山地大部分都分布在西部地区,比如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天山、昆仑山、秦岭、大巴山等。山区生态系统是十分重要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由于山地拥有丰富的水能、矿产、森林、动植物和土地等资源,对于区域社会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全球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交替出现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山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如生态农业开发价值、生态旅游开发价值、清洁能源开发价值、生态文化开发价值等。因山区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及人类地不合理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恶化,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石漠化面积增加、洪涝灾害发生频繁、江河湖库淤泥严重等使生物多样性面临重大威胁,各种原因导致山区人民生活困难、社会保障明显乏力、公共服务严重滞后,陷入“贫困—环境破坏—贫困”的恶性循。山区生态地位重要、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文化深厚、贫困连片集中,既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提供了全国70%的淡水资源,又是广大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更是有大量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富集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全球气温上升、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的背景下,如何应对世界性绿色革命与低碳浪潮的冲击,山区开放举足轻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把山地发展作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基本国策,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工程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山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与吸引留用等方面给予很多的优惠政策,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保证充足的资本、人才技术投入到山区开发与建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西部大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广阔前景证明:对于山地面积占70%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希望在山,出路在山。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执行,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贫困山区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内陆山地逐渐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核心区域,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能源网络的大幅度改善,成渝经济带、北部湾开发区、新疆南北经济走廊等国家级经济特区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中国连接欧洲、东南亚的陆上通道,广大山区传统区位劣势突变为新型区位优势,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迅速转变为绿色发展的竞争优势,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山区开放正在演变为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第四极。

  三、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21世纪人类文明正在实现从“黄色农业文明”到“黑色工业文明”再到“绿色生态文明”的时代变革,生态文明时代正在到来。绿色发展是相对于黑色发展而言的一种科学的发展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有益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本质的含义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人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协调共生的经济形态,在发展原则上遵循“生态最低代价原则、环境资源内生化原则、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原则、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经济系统动态平衡原则、整体效益最大化原则”。根据我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限制开发区特殊其余,其关系到国家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不适合高强度、大规模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包括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这种区域不具备高强度和大规模的开发的基本条件,整体生态环境脆弱或生态功能十分重要,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低,但对于国家的生态系统而言,这种区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国家生态农产品的重要来源,承担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保障农产品国家生态安全是它的核心功能。把这些地区界定为限制开发区,是为了更好地去保护生态产品生产力以及农业生产力,保持区域核心功能,同时也全面提升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山区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根据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原理,实施生态主导型跨越式发展战略,以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有机统一为目标,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重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关键,切实的保护生态环境、厉行节约资源能源、全面减排温室气体,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积极培育生态产业与生态市场,对外争取持续的生态补偿,对内实行生态资本运营,充分运用限制开发区发展政策,“在限制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发展”,全面推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绿色转型,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山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新道路。山区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生态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相统一原则,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生态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相统一原则,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并重,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生态特色原则。山区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产业,全面推广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突破性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新型清洁能源,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文化、绿色金融、绿色保险、绿色物流等绿色服务业,创造性发展生态信息、绿色研发、生态认证、养生养老等未来产业。山区绿色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对外争取生态补偿、对内实行生态资本运营,通过生态补偿鼓励生态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创新的方法去解决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鼓励人们从事生态环境保护,进而使投资者的生态资本增值。通过生态资本运营激励生态投资和生态建设,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保证生态资本受益的长期性和增值的整体性。

  四、山区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

  要坚持区域统筹,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重点实施对区域影响较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坚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采用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和工程措施。实施综合管理效益;坚持以预防为主,实施“一边建设,一边保护”,以发挥各类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长远效益;坚持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农民扶贫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人民,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经营理念为指导的旅游活动。它满足了人们欣赏自然风光、回归自然、欣赏自然地域文化和野生风光的需要。同时,还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自然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最大化促进了生存能力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实现了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山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多样、齐全、分布广泛,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丰富而独特的立体自然景观群落。空气新鲜,水质干净,气候适宜,植被茂盛,有高达50%的森林覆盖率。形成了不同形式的自然生态景观。这里有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流域经济是以流域为载体的特殊区域经济类型。它是以自然河流为基础,以人、财、物资源配置为核心的次区域、跨区域的经济体系。流域经济的自然特征是以自然河流为关键枢纽,水作为基础资源,以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作为核心,以水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它的系统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流域内的自然因素之间不仅存在着重要的联系,而且上游、中下游和干支流之间、各地区之间也相互制约影响。流域经济很强的依赖着流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流域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流域低碳经济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大力发展碳汇经济,坚持“山、水、林、农”一体化治理,巩固流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增进碳平衡,维护下游生态屏障。河流区域。详细方法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努力发展林业,增强植被的碳汇功能;第二发展生态种植,提升土地的固碳能力;第三改善农村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绿色农业是欠发达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迅速促进了贫困地区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大幅度增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不失为欠发达山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山区绿色农业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大力发展山地立体绿色农业。山地立体绿色农业是一种多层结构种养结合的立体模式,适宜于山区、半山区、南方热带地区和西部退耕还林地区。这种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林为主、农林结合,因地制宜实行林农牧渔结合、山林特复合经营、林农牧渔结合经营包括多种类型,推广“林—果—草—田—塘结合型”、“林—果—草—牧结合型”、“林—草—粮结合型”等立体复合农业模式。通过人工建立起立体绿色农业系统,既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又把退耕还林同发展山地农业统一起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贫困地区脱贫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发展绿色农业。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促进了贫困地区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是欠发达山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力发展山区立体绿色农业是山区绿色农业战略的基本内容。山区立体绿色农业是一种多层次结构结合的立体农业模式。适用于半山区、山区、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和南部热带地区。这个模型的总体想法是把一林业为主,农业林业结合,因地制宜实行林农牧渔结合、山林特复合经营、林农牧渔结合经营包括多种类型,、推广“林—果—草—田—塘结合型”、“林—果—草—牧结合型”、“林—草—粮结合型”等立体复合农业模式。人工建立立体绿色农业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的减少了水土的流失,而且可以将退耕还林与山区农业发展相结合,实现同步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山区,难点亦在山区。从国家战略顶层设计的高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在走过沿海开放、沿江开放、沿边开放的历史阶段后,必然规律性地迈进山区开放的新时期,山区开放正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四极,在生态文明时代特别是在国土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是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特色开发、绿色繁荣、低碳崛起、生态复兴是山区绿色发展的最佳战略。限制开发区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山区开放的道路和模式,必然会全面的推进山区经济社会统筹协调与持续发展,从而为全国山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示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页

  [2]石山.大农业战略的思考[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124页

  [3]钟祥浩.20年来我国山地研究回顾与新世纪展望[J].山地学报,2002(12)

  [4]邓伟.唐伟.试论中国山区城镇化方向选择及对策[J].山地学报,2013(3)

  [5]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6页

  [6]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7]王海滨.生态资本运营:走向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和方法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8]贾卫列,杨永岗,朱明双等.生态文明建设概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9]周彦科,周博文,陈桂生.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路径[N].光明日报(理论版),2014.1.26

  [10]陈光炬.生态协作: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新思维———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为例[J].

  作者:陈光炬 单位:丽水学院

文章名称: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nylw/14379.html

上一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措施
下一篇: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国际贸易


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相关论文:

2022-07-19树木移植技术在园林绿化中应用
2022-06-30海上油田开发初期注水系统优化
2022-06-23花境植物在景观设计中色彩搭配
2022-06-163S技术在基层林业管理中应用
2022-05-30体育运动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应用
2022-05-28园林绿化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作用
2022-05-23畜牧养殖机械化现状调查
2022-05-21农业民俗音乐艺术特色
2022-05-16农村变电站嵌入式系统设计
2022-05-14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应用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