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建筑施工安全隐患的分类||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 高校科研平台创新能力提|| 中国古建筑中琉璃构件功||

现代建筑中斗栱演变的发展方向

来源:职称阁分类:建筑论文 时间:2018-08-01 11:52热度: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现代建筑中斗栱演变的发展方向的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梁思成先生的观点来详细的阐述现代建筑的斗栱演变的过程,且小编推荐这篇优秀的论文供相关人士参考。

现代建筑中斗栱演变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斗栱;演变;空间特性;发展应用

  前言

  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有两个明显特征:斗栱和屋顶,曾说,“斗栱在中国建筑上的地位,犹柱饰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饰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斗栱之组织与比例的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斗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1]。

  1斗栱概述

  1.1斗栱释义

  斗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为榫卯结构,位于建筑屋檐下,是屋顶、屋身之过渡构件。斗栱在结构上由拱、翘、昂、斗或升四种部件构成。

  1.2斗栱的作用

  在梁檩与立柱之间,为了减少剪应力,遂有一种过渡部分:以许多斗形木块,与肘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梁下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1]。斗栱可承受屋面与梁架荷载,传递给柱子,再通过柱础传至地面,它还可以承托挑檐,使檐部出挑更远,以保护墙身和台基。斗栱在梁架和柱间形成的铺作层,犹如弹簧,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力。斗栱的形制标志着建筑等级,等级越高,斗栱越繁复精美,只有在等级较高的建筑如:宫殿、陵寝、苑囿、寺庙中才会使用斗栱。斗栱的形制已经成为判定我国古代建筑建造时期的重要依据。

  2斗栱的演变

  2.1西周至秦、汉

  在考古发掘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妇好偶方彝四阿屋顶式与硬挑式梁斗”中,已经发现了“斗”的形象。西周青铜器令簋出现了栌斗的样式,此段时期发掘的青铜器物可以反映出“斗”与“栱”已经开始作为一种建筑构件,用于建筑结构中。“斗”和“栱”的结合出现在战国时期,1981年江苏省出土的战国早期铜质蟠螭纹斗栱可以证实。春秋时期,从关于斗栱的文献《论语•公冶长》记载中,可以看出该时期斗栱在建筑中豪华奢侈,不容僭上。西周至战国可以认为是斗栱发展的雏形期。斗栱在汉代发展迅速,汉代遗存的名器、陶楼、石墓、石阙、画像砖等,从遗存中的斗栱形象可以看出汉代斗栱式样较多,处于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已形成:造型简单、尺度相对较大、出挑较远、栱有平有曲,结构作用明显,但建筑转角交接问题尚未解决,转角斗栱还未出现。汉斗栱形制多为一斗二升、一斗三升、单层栱、多层栱等。汉代是探索斗栱的功能与形式如何统一的时期,此时的斗栱装饰以雕刻,各部件之间的比例趋向完善,搭接组合也较为柔和。

  2.2魏晋南北朝

  该时期的斗栱形式简单,华栱(两跳)承托出檐,(与柱、阑额等)构件间的组合方式并不统一,反映了木结构技术逐渐向成熟的阶段过渡[2-3]。云冈石窟第二窟的中心塔柱上、第十窟前室西壁屋形龛上的斗栱式样是柱头栌斗上置阑额,其上排列一斗三升栱、直腿伏脚人字栱承托出檐。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斗栱继承汉朝并加以发展,出现了华栱、人字栱两种,铺作形象秀美。斗栱式样较多,但还不太成熟。

  2.3隋唐至元代

  隋唐时期斗栱的力学性能和建筑造型的完美结合,是建筑技术、艺术走向成熟的阶段。此阶段柱头斗栱所承托的梁插入其中,使斗栱与梁架拉结起来,成为水平框架的组成部分。唐朝时期的柱头铺作已经相对完善,且使用了下昂,斗栱的结构十分明显,布置疏朗,造型硕大。补间斗栱小或仅用蜀柱,只有一朵,较为简单。唐朝建筑屋身不高,出檐深远,斗栱在建筑中所占比例大,建筑有头大身小之势。盛唐时期,斗栱发展已趋向成熟,色调简洁明朗,卷杀等处的曲线充分结合了其自身的受力特点,在结构机能和艺术造型上都取得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表现出“硕大、疏朗、雄浑、严整、厚重、博大深远”的“唐风”特色。宋代繁荣的经济与高雅细腻的文化气质,促使斗栱逐渐趋向形制多样和结构严谨时期。北宋时期的斗栱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推崇建筑结构的严谨、简化。宋代时期的斗栱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转角铺作较为完善,补间与柱头铺作在尺度和形式上相统一,充分发挥其力学性能,内檐斗栱中出现了上昂构件,规定材之等级。根据《营造法式》,该时期的建筑构件标准化、定型化。宋元时期建筑屋身变高,屋顶变陡,斗栱机能开始减退,成为檐柱之间传力的节点,相比唐代更趋于装饰,形象逐渐转向柔美,用料相对较少,铺作组合较为复杂,开始普遍使用斜栱,直线造型的下昂转变为曲线造型,昂嘴由尖变平。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的“减柱法”,斗栱的用料小,避免隋唐建筑用料的浪费并减轻了屋顶的重量。

  2.4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斗栱,体积由大至小、布置从疏变密、雕刻工艺从粗陋转为纤巧,其力学结构功能减弱,装饰作用逐渐增强,斗栱的发展处于功能不断退化阶段。斗栱在结构上的作用改变:伸出斗栱外侧的耍头,用来承托挑檐檩;梁下、补间平身科之昂不再发挥结构性能,只作为装饰的构件。因此,斗栱之比例可缩减,排列也可变密,斗栱尺度变小了,只有几分之一柱高,数量较多,柱子之间多至4~8朵,屋顶挑檐约1m,斗栱的色彩丰富艳丽。从明代起,斗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变小,斗栱结构性能开始减退,柱头之间采用大额枋、小额枋以及随梁枋,清代官式建筑中的柱头科与平身科有着巨大差异,平身科攒数较多,柱头斗栱的梁枋已出头,比斗栱大得多。柱头科斗栱的翘已加宽,比补间斗栱宽了许多,这是元代所未有的现象。清代建筑中的梁处于斗拱最上面一跳的上方,直接承托挑檐桁,不再像宋代建筑中梁穿插入斗栱之中,失去了维持构件整体性和增加深远挑檐的作用,用料减少,趋向装饰。木构架整体性的提高导致对斗栱依赖的削弱,木构架趋向简洁,斗栱愈显累赘、无用。随着斗栱悬挑功能的衰退,具有悬挑功能的昂变成假昂,不具有实际功能意义,清代斗栱的装饰繁复程度达到极点。建筑师童雋说,在我国建造一座佛寺、茶室或纪念堂,按照古代做法加上一个瓦顶,是十分合理的。但是,要将这瓦顶安在一座根据现代功能布置平面的房屋头上,我们就犯了一个时代性错误[4]。在新技术与新材料更新变化的时代,斗栱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主义建筑的需求。

  3斗栱蕴含的价值和传统文化

  3.1功能与形式、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斗栱最初的作用是作为建筑结构的承重构件,它的精确尺寸与榫卯搭接关系,使得承重的同时,产生了韵律美、形式美,起到了一定的装饰效果。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在解决了坡屋顶挑檐受力问题的同时也为建筑增添了美感,实现了功能与形式、实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

  3.2结构功能特点

  斗栱在梁枋檩柱的接点薄弱部位起到加固作用,增强木构架的抗变形能力,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墙倒屋不塌”的特点。斗栱内伸外挑,承接梁枋檩的重量,减少其跨度,进而减轻其承重,使梁枋变得较细一些,屋顶也会变得更加轻盈。斗栱还能克服人字屋顶的外推力,支承屋顶的荷载,增加挑檐深度,起到装饰的作用。

  3.3结构简单、形式灵活

  斗栱的构造较为简单灵活,斗上置栱,栱上置斗,层层上叠,组合方式灵活多变,变化无穷。“斗”的形制变化较多,可高可低,可大可小,“栱”也可长可短,可直可曲。所以,斗栱的组合变化丰富,名称据不同的用途而定,出现了可疏可密、可整可分、可繁可简的不同形式,如:直角斗栱、转角栱、檐间栱、补间栱、斜栱、插栱等。

  3.4斗栱的精神内涵

  1)蕴含礼制思想。商朝的殷宫室遗址反映出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建筑已表现出阶级差别的思想和观念。从发掘出的先秦时期青铜器,由其上的建筑形象可以看到建筑蕴含着礼制思想。《礼记》写到:“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从这里可以看出宗法制度与观念的严苛,使“斗栱”由最初单纯的结构构件逐渐转变成王权贵族的象征。2)蕴含阴阳五行思想。斗栱在其使用上不仅要服从礼,还要结合阴阳五行思想,阳和土是君主的象征,等级制度的出现,体现出统治者利用文化思想区分尊卑。斗栱处于柱和梁的中间,具有传递荷载之作用,表达了象天法地的美学观与连天接地的职能,同时其形制还体现了等级观念。斗的方与栱的曲,蕴含着刚柔并济、阴阳和谐的自然哲学观,也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王权。

  4斗栱在现代建筑实践中的发展应用

  4.1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馆是以“斗栱”为元素的建筑实践作品,斗栱的概念蕴含其中。用“斗栱”形象作为建筑设计意象,采用隐喻的设计手法,整个建筑的外观类似中国古代官员的帽子,建筑体量上大下小,互相穿插的梁隐喻着“斗”和“翘”等木结构构件。建筑底部的4个核心筒作为“底足”,隐喻着檐柱构件。整个建筑设计采用钢梁代替木制构件,融入了斗栱“悬臂受力”的逻辑与构思,顶部穿插的梁由空间桁架制成,从下到上不断往外悬挑,利用斜柱的斜向支撑力,使梁和底足形成稳定得三角形结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栱、榫卯的搭接与穿插等构造方式,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形态的中国文化表达。

  4.2重庆国泰艺术中心

  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CBD,由原国泰大戏院与重庆美术馆合并组成,包含娱乐、展示、商业、戏剧等较多功能的文化艺术中心。“斗栱”与“题凑”是中国传统营造工法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两种元素,重庆国泰艺术中心采用“题凑+穿斗”的设计构思,其造型来源于重庆湖广会馆中的多重斗拱构件。“题凑”是盛行于汉代的营造工法,仅限于皇权和贵族使用。“题”即为木之端头,“凑”则为排列之方式。重庆传统建筑湖广会馆的多重斗拱,兼有结构承重与装饰作用,态势磅礴,轻盈上腾。“题凑”的建构手法是依据《后汉书》所提到的“题凑”工法,将传统建筑中斗栱的搭接方式,用现代材料和手法演绎出传统建筑气质内涵。艺术中心相互穿插、悬挑、叠落的构件,自然搭接,气势恢宏。

  4.3南京南站

  在南京南站主体建筑中斗栱为受力构件,进站口的立柱和雨棚上的斗栱,造型简洁,水平截面为正方形,自上而下逐层跌级,共三级:最上层正方形最大,中层次之,底层最小,每层按一定比例减小,形成规矩严谨的形式。进站口的建筑设计用现代材料、结构构件按照传统木建筑斗栱的式样制成,斗栱成为混凝土和网架屋面间的传力关节,表达出了现代建筑设计所提倡的功能、形式的统一。

  4.4斗栱搭接关系衍生的现代建筑空间表达

  斗栱作为柱身与屋顶的连接构件,本身蕴含着编织体系中杆件搭接的逻辑。在王昀博士的《建筑与斗栱》一书可知,他致力于研究将斗栱的搭接关系直接作为当代建筑的现代表现方式,成为一种具有抽象性的空间关系,书中罗列出了30种由斗栱的传统形态抽象转化而成的现代建筑空间关系。王昀博士认为,或许只有这种由于抽象而产生的空间关系本身,才能成为未来建筑空间构成要素得以传承的一切。

  5小结

  斗栱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性构件,凝聚了我国古人的智慧,蕴含着古代礼制和阴阳五行思想,表达了历朝历代的审美趋向。研究斗栱的演变,不仅对了解我国传统建筑发展有所裨益,也能对当代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实践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我国古人的建造方法、环境观、自然观、空间观、审美意识等值得我们研究与传承。我们不能只从建筑装饰性的角度思考,应该探索如何将斗栱等传统建筑构件本身所拥有的空间特性、具有现代性的空间表达方式提取出来,进行空间性的建筑呈现,实现真正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梁思成,刘致平.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第四集)[M].北京:中国营造学社,1936.

  [2]殷亚静,李冬.斗拱的演变及中国古代建筑形式探微[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9(5):178-200.

  [3]王富瑞.略谈中国古代建筑详部:斗拱的演变(续)[J].北方美术,1998,6(9):51-57.

  [4]傅志前.贲卦美学初探:对中国传统建筑斗拱艺术嬗变的反思[J].周易研究,2009,22(2):20

  [5]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6]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7]张怀记.试论斗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艺术,2009,10(34):35-38.

  [8]冯强.斗拱结构在现代文明中的符号化进程[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1,17(2):82-85.

  [9]游珊珊.斗拱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3,43(2):28-31.

  [10]李相思.宋代斗拱的特点与结构分析[J].大众文艺,2016,61(4):115.

  [11]王昀.建筑与斗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

  作者:孙志青 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文章名称:现代建筑中斗栱演变的发展方向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jzlw/9268.html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以及管理
下一篇: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问题


现代建筑中斗栱演变的发展方向相关论文:

2022-07-05房建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022-06-08水泥基吸音降噪材料在交通工程
2022-05-24人工智能在石油勘探中应用
2022-05-20COR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
2022-05-16碳中和进程中造纸工业思考
2022-05-11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监理质量控制
2022-05-11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
2022-05-10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安全及质量管理
2022-05-09建筑质量监管在工程项目重要性
2022-05-07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