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建筑施工安全隐患的分类||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 高校科研平台创新能力提|| 中国古建筑中琉璃构件功||

山地适应性的公园规划方法

来源:职称阁分类:建筑论文 时间:2021-02-05 10:17热度: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山地被划为建设用地,部分山地公园项目套用平地公园营造的手法,企图让自然“顺从”城市,容易造成破坏性建设。以山地适应性的公园规划理论和方法,强调从三维场地的景观资源出发建立工作基底,通过游憩功能配置、综合游线组织、视景通廊引导和情景体验植入等措施,通过循环递进的工作手法,最终达到开发建设与保护利用相统一,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目的,以期为山地景观规划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解决途径。

山地适应性的公园规划方法

  关键词:山地适应性,风景园林,山体公园,地形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山地被划为建设用地[1]。山地与平地在空间营造层面有本质区别。平地公园的空间塑造主要靠人工地形的堆叠,空间营造具有很强的人工性和可塑性,平原城市公园中的地形具有“弹性”特征。但是山地公园的空间由于山体地形的“刚性”,对功能布局和交通组织等公园设计要素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在山地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如果简单套用平地公园营建的理论和方法,容易对山地公园原有的特色造成“破坏性建设”[2]。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山地适应性的公园规划理论和方法,在尊重山地空间特征和保护山地生态的前提下,合理组织空间、功能、游线、视线、水体和植被等公园设计要素,营造山地特色景观,以期达到保护与开发相统一、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目的[3]。

  1研究背景

  1.1山地适应性的相关概念

  地形是山地公园的重要影响因素,相较于平地公园,山地“地形基底”竖向层面的起伏变化成为其显著特征,并形成了场地特有的山形水系、空间变化、植被特色和景观风貌。山地因其特殊的成因及较少的人为干预,往往呈现出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氛围。山地适应性的公园规划主要通过分析地形要素、梳理优势资源条件,通过游憩功能的配置和综合交通的串联,完善空间体系、优化山水格局、提升服务配套等措施[4],将山地具有先天的资源禀赋和公园游憩功能充分融合,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2山地适应性规划的意义和内容

  大部分原生山地都有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风貌。将山地原生自然特质与公园游憩功能有机统一是山地公园建设的目标,山地适应性的公园规划理念和实操方法是实现这一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针对场地特征,山地适应性公园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基于场地地形分析及景观资源评价,梳理分类景观资源价值点;通过立体式的游线组织,“以线串点”联动优势景观资源点;植入公园游憩功能、配套设施,引入人文景观资源,对空间结构再优化、再布局,保证公园各项功能的系统性、完整性,实现自然生态的联通性和可持续性,最终达到外部与内部、整体与局部的协调一致。

  1.3与平地公园规划方法的比较

  山地公园与平地公园规划方法有以下不同之处:基于二维工作基底的平地公园受场地约束条件较少,在游憩功能布局方面灵活性高,但是平地公园景观要素同质化程度高,不易形成特色。而基于三维工作基底的山地公园因地形原因天然形成一定的空间要素、植被特色、视线关系,具备初始的景观资源,但是规划设计受场地约束较多,在公园建设过程中需将原生的景观资源加以整合利用,需要协调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需要避免破坏性建设[5]。山地公园景观要素异质性高,特色鲜明。事实上,不应该将平地和山地割裂开看,从深山、浅山、平原之间的过渡来看,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具有生态连续性和景观完整性。

  2基于山地适应性的公园规划方法研究

  基于山地适应性的公园坚持自然资源利用合理、人文植入恰当、保护开发协调统一的规划原则[6]。具体方法首先对场地内部及周边的地形进行分析,并分类评价场地景观资源,以此作为“工作基底”;在此基础上将与地形空间要素对位的游憩功能版块植入场地,对自然资源与公园功能组团进行游线串联和空间再优化,进行“硬件配置”;通过视线通廊引导和情景体验植入等综合手法,完善公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软件服务”能力;最后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经宏观向微观,依据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分区分步实施。

  2.1地形要素分析与景观资源评价

  2.1.1地形要素分析地形要素分析借助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出地形的高程、坡度、坡向等数字化形态的描述[7]。同时要综合现场踏勘的景观感受,从山腰、山峰、山谷、山脊等景观形态层次进行分析。在理性分析工具日益成熟的当下,景观规划前期的现场调研工作不可或缺,感性认知、现场感受显得愈发重要。2.1.2景观资源评价景观资源评价包括自然景源、人文景源和综合景源三部分内容的评价,分析的范围以红线内部为主,场地周边为辅[8]。其中自然景源因子包括美景度、特色性以及整体性等;人文景源因子包括文化性、科学性以及艺术性;综合景源因子包括可达性、开发条件以及服务设施等。通过对上述三方面景源因子进行分级分类,梳理得出景观资源分布点位及辐射范围,方便后续加以资源串联、生态渗透、视觉因借。综合叠加上述2类分析成果,形成公园规划的“工作基底”,实际上,部分地形因子和景观资源因子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如地形舒缓、空间开阔的区域,环境容量往往较高;地形险峻、植被密度较高往往是景观美景度较高的区域。但部分地形因子和景观资源因子则表现为互斥关系,如山谷等平缓区域因受人为干扰较强,原生植被破坏,景观特色性较低。因此,需要通过规划手法统筹上述因子。

  2.2游憩功能配置与综合游线组织

  2.2.1适配山地的工作思维山地公园游憩功能的植入要有“功能适配”的思维,和平地公园有很大不同,平地公园的空间的功能、大小、位置,布局相对灵活随意[9]。山地公园则不然,在合适的空间选择合适的功能,空间的大小、形状与功能要“适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约开发资金、保护自然环境。山地公园的游线组织要有“立体式”的思维,既要善于应用常见的坡道、台阶等手法,也要有跳跃的立体式思维[10],通过桥梁、索道、直梯、涵洞等方式,使规划方案多些“神来之笔”,丰富公园游憩体验和景观趣味性。2.2.2循环递进的工作方法游憩功能配置和综合游线组织,两者是动态调整的过程,遵循植入➝组织➝成形➝再植入的循环逻辑,在反复推敲的过程中,将“人的需求”和“景观资源”相统一起来。从实践角度来讲,将初始的景观资源点通过景观游线串联形成初始脉络。然后植入主要的游憩功能点,将初始脉络通过分级、分类、定量的方式进行发展,最终完成第一阶段的游憩功能和游线组织。在此基础上,循环递进,逐步形成最终的游憩功能配置和综合游线组织,配置完成可供游人活动的“硬件设施”。

  2.3视景通廊引导与情境体验植入

  视景三观:传统山水画的动态体验观、风光摄影的定格构图观和山水城市的视线连通观。传统山水画利用散点透视的方式将动态的山水体验描摹成平面图画,具有高度的意向表达,而非机械比例绘图,实现人在画中游。而以黄金分割、九宫格等数学比例构建的风光摄影美学原理,通过前景、中景、远景的景深调节,形成了定格构图美学,并随数码技术日益普及,因其画面写实、利于存储传播,广为应用。山水城市的视线通廊则是从城市和自然的关系,沟通内外,将自然景观借入城市。如苍山洱海与大理古城的轴线关系。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人工山体和北中轴线的视线关系便是山水城市的视景通廊关系的具体应用。园林三境:生境、画境、意境。传统造园手法将景观的自然美与文人画师的诗情画意结合起来,并通过移天缩地的手法将自然景观浓缩成景,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从城市角度来看,则通过提炼地域自然与人文景观,形成各地高度概括的“八景”“十六景”。现代的环境行为心理学角度则通过需求分层,探讨人与环境二者之间更具普适性的关系,通过情境植入的手法,将高深抽象的地域人文、艺术等元素转译为可感知的景观形象和载体,从而服务大众。基于以上两点,从人的感官体验出发,通过视景通廊的引导,将地域文化通过情景再现融入自然景观,在“软件服务”层面提升公园的整体美学体验和文化品位。

  2.4开发建设时序与落地实施应用

  部分山地公园地处郊野、在城市的边缘,因城市建设用地的拓展而生,因此公园的落地实施既要有工程技术难度的考量,也要有经济合理的考量,还要通过打造知名度而聚集人气,为后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先从启动区入手,合理地分区分段显得尤为必要。公园启动区的划定,从交通可达性、配套服务设施条件、入口昭示性以及启动区向内有完整性和向外有延伸性等角度出发,依据投入产出最大化划定范围,需要统筹技术、经济等因素,并为建设单位提供项目管理层面的服务,才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3结语

  基于山地适应性的公园规划方法通过地形要素分析和景观资源评价,生成“工作基底”,通过游憩功能配置、综合游线组织、视景通廊引导、情境体验植入[11]、开发建设时序和落地实施应用6个方面内容的循环递进,从“硬件配置”到“软件服务”,逐步将“人的需求”嵌入到自然环境当中,延续地形空间特征,再现并传承地域文化,统筹公园开发和资源环境保护,为增加绿色游憩活动空间提供新的实践路径和方法借鉴。

  参考文献:

  [1]刘骏,沈广哲.基于效能优化的山地城市绿地空间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116⁃119.

  [2]张立磊.山地地区城市公园地形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高文.宁阳县金彩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4]唐丹.基于生态理念的株洲市枫溪山地公园景观规划[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6.

  [5]孙卫国,张小星,徐新华.菜花席地竹荫堂———论湛江东坡荔园郊野公园复合规划模式[J].中国园林,2009(6):14⁃18.

  [6]吴军,李鹏波,臧真荣.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森林公园景观规划探讨———以蒙山森林公园广场规划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06(4):201⁃204.

  [7]单阳华.多尺度混合审视基地分析方法构建研究———以渭南沋河郊野公园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8]刘晓晨.名胜古迹户外游憩空间的规划与设计研究[D].青岛:青岛农业大学,2012.

  [9]辛雪.城市山地公园路网布局及合理性评价[D].重庆:西南大学,2015.

  [10]唐锦.山地型公园游步道设计研究———以长沙桃花岭为例[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11]王真真.基于适应地形的山地城市公园规划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作者:解廷禄

文章名称:山地适应性的公园规划方法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jzlw/18439.html

上一篇:建筑装修用电防火问题
下一篇:生态住宅理念在建筑设计的应用


山地适应性的公园规划方法相关论文:

2022-07-05房建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022-06-08水泥基吸音降噪材料在交通工程
2022-05-24人工智能在石油勘探中应用
2022-05-20COR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
2022-05-16碳中和进程中造纸工业思考
2022-05-11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监理质量控制
2022-05-11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
2022-05-10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安全及质量管理
2022-05-09建筑质量监管在工程项目重要性
2022-05-07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