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建筑施工安全隐患的分类||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 高校科研平台创新能力提|| 中国古建筑中琉璃构件功||

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设计

来源:职称阁分类:建筑论文 时间:2020-09-14 09:50热度:

  在开展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相关结构设计进行不断地创新不仅可以使建筑工程的整体结构设计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还能够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为民用建筑的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减少由于建筑倒塌而造成的巨大损失,设计人员在对于民用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结构和特点,以实际需求为基础,充分结合现代抗震技术手段,对建筑的结构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空间设计不断优化,使建筑物的稳定性不断提高,从而降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设计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民用建筑

  1民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注意要点

  1.1建筑地质

  在对于民用建筑的地址选择方面,应当尽量在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的场地进行施工建设。一旦有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基在震动过程中所出现的沉陷现象,进而为民用建筑物的稳定性提供有力保障。除此之外,在建筑房屋的时候,应当远离地震灾害的频发区短,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受地震影响而造成的严重损失。

  1.2建筑地基

  施工人员在开展民用建筑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在地基的选择上,应当以天然地基或者地桩地基为主要材料。这种地基不仅能够使房屋的抗震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还能够对于地震灾害给居民房屋建筑所带来的稳定性影响给予缓冲空间。为了使建筑物的结构更加稳定,施工人员在开展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用土填满凹槽,夯实地基,使回填土之间的密实性得到有效保障,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民用建筑房屋结构的稳定性。1.3建筑物屋顶和墙体想要在地震来临时房屋建筑物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其关键影响因素就是要使建筑物稳定性与建筑物的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在开展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充分利用最新技术手段,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建筑周围结构的重量尽量降低,这样才可以使建筑结构抗震与防震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达到地震对房屋建筑物造成的损失最小的目的。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要求

  2.1避开复杂场地

  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建筑场地选择的影响,合理的建筑场所可以为建筑结构设计锦上添花。如果将建筑物建设在较为复杂的场地,那么该工程施工项目的主体结构稳定性必然会受到影响。例如,在地壳运动较为频繁的地带或者是地震带区域上,开展相关建筑施工场地设计,当地震来临的时候,房屋安全系数就会较低,地震后建筑物所受到自然危害造成的后果也会更大。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对民用建筑结构中抗震项目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尽量选择较为开阔的场地开展施工,这样即使是在地震发生之后,也能够为居民提供一定的避难场所,进而使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尽量减小。

  2.2布置规则平面

  在开展民用建筑结构设计时,相关工作必须由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使建筑整体结构设计的质量水平和最后的呈现效果更加有保障。最初,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充分掌握当地周边的相关地质地形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筑自身的抗震性能和平面布置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平面布置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设计原则,充分结合民用建筑整体安全性与实用性,严禁将美观性放在首位,而采用较为复杂的平面布置方式,这样会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产生不好的影响。也就是说,最终确定的民用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应当由设计人员与相关建筑施工人员进行协商沟通,共同选择出最优的、符合要求的平面结构设计形式。与此同时,还要对方案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精准计算,从而使建筑物的结构抗震性能得到有效提升。

  2.3空间结构简单

  在对民用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需要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居住办公的需求,这对于建筑项目工程来说是其所要追寻的最终目标。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建筑的平面设计,同时还应当将空间结构充分考虑其中。想要使建筑物的结构更加稳定,就需要在空间结构上以更加简单的方式进行布置。因为空间结构较为复杂的建筑物需要有更多的支撑力量,这会对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有效避免建筑结构会出现变形的现象,相关工作人员在对民用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要在建筑平面的主轴方向上确定好最为适合的强度刚度,从而使建筑的稳定性得到有效保障。与此同时,结合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观察其底部结构以及内部结构等多方面特点,尽量选用较为简洁的空间结构设计,这样当地震来临时,建筑物才能够更好的抵御来自各个方向的冲击力。

  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素分析

  3.1高层建筑结构平面以及建筑竖向布局抗震设计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其结构设计在抗震性能方面的表现,主要受到墙体与柱子之间所存在的平面位置的影响。因此,设计人员在对于民用高层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应当充分解决这一关键因素所引发的问题,以更加科学的方式对于高层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位置进行合理布局,这样便可以使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得到大大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求相关设计工作人员首先要确保竖向与平面结构的构建是干净整洁的,其次则要求建筑物的刚度重心和质量重心能够紧密结合,使民用建筑结构以更加均匀分配的形式展现。这种设计方案不仅可以使建筑物的整体形状十分美观,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升。

  3.2整体抗震性能技术要点

  为了使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有效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在对于建筑物结构进行设计时,要对于地基的选择、抗震线的设置、原材料质量等进行有效把控,这些因素都会给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设计工作人员应当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设计人员必须在地基的选择上给予重视,稳定性能较好的地基可以给民用建筑结构抗震带来良好的效果,符合稳定性要求的地基是开展民用建筑项目施工的重要前提基础,可以有效降低由于地基变形塌陷等现象发生的几率。其次,对于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应,当以更加对称性和均匀性的模式进行分布,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当中,要对于建筑的承受能力进行平均分配,这样才可以使建筑结构设计的对称性特点得到有效体现,从而使地震灾害给相关建筑结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充分利用更加多元化的设计方法,对民用建筑结构进行设计。除此之外,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牢固性也十分重要,设计人员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建筑物的自身重量得到减轻,有利于缓冲地震给高层建筑所带来直接冲击力。

  3.3建筑结构刚度设计要点

  在开展民用建筑项目的结构设计过程中,刚度的设计是项目中的重点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在对于建筑用材料的选择上要加以重视,要求选择使用的材料能够更好的将钢筋混凝土以更紧密的方式结合,尤其是在利用相应的钢结构对民用建筑物进行双层加固的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提前考虑好所需要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其次,国家对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有着明确规定标准,设计人员在开展民用建筑项目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控制好结构侧向刚度,只有控制好民用建筑结构的刚度,才能够有效降低地震灾害给建筑物所造成的巨大损失。除此之外,还能节省建筑施工过程中所应用的材料,使整个工程的施工成本有效降低。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应用相应的抗震技术,从而使民用建筑受到地震灾害的或坏于损失降到最低。这要求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充分了解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抗震设计要求以及环境影响因素,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不断的优化,掌握好建筑整体抗震性能的技术要点以及建筑结构刚度的设计要点,从而为我国建筑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乔凤娇.浅谈具备抗震功能的民用建筑结构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8(40)

  [2]何实.抗震理念在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8)

  [3]论黄晓荣.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0)

  [4]段媛.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分析[J].山西建筑.2014(05)

  [5]曲哲,叶列平,潘鹏.高层建筑的隔震原理与技术[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05)

  作者:岳元元

文章名称: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设计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jzlw/17050.html

上一篇:新建二层钢结构厂房设计优化
下一篇:水电站混凝土快速施工关键技术


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设计相关论文:

2022-07-05房建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022-06-08水泥基吸音降噪材料在交通工程
2022-05-24人工智能在石油勘探中应用
2022-05-20COR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
2022-05-16碳中和进程中造纸工业思考
2022-05-11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监理质量控制
2022-05-11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
2022-05-10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安全及质量管理
2022-05-09建筑质量监管在工程项目重要性
2022-05-07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