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股份支付会计准则与企业|| 新租赁准则调整及会计处|| 社会保险基金风险原因与|| 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

电商消费金融兴起未来发展问题

来源:职称阁分类:经济论文 时间:2018-07-31 10:47热度: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电商消费金融兴起未来发展问题的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电商消费金融发展等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论文供相关人士参考。

电商消费金融兴起未来发展问题

  关键词:电商平台;电商金融;消费金融;小额信贷;现金贷;大数据;互联网信用信息;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此后,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消费金融产品相继出现。时至今日,这类产品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但传统消费金融产品大都定位于高品质高信誉这一“小而美”的群体,具有一定局限性,长期以来难以突破。在互联网金融这一业态出现后,消费金融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参与格局被不断改变,低端群体的消费价值开始被深度挖掘。一方面,近年来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为消费金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从2009年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选取北京、天津、上海、成都进行试点,到2013年发布修订稿,再到2015年的全国推广,消费金融公司从无到有,从2010年第一批4家,发展到2016年末的22家。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将发展消费金融作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另一方面,电商零售业务的竞争对消费金融服务提出需求。前两年野蛮生长的P2P历经行业大洗牌后最终证明:缺乏客户信息的盲目金融发展是一种失败的商业模式。电商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主营零售业务已经进行到残酷的竞争阶段,“双十一”“6.18”这些被称为电商促销大战的特别节日我们已耳熟能详,发展单一销售业务的电商平台被认为是没有出路的,未来的电商企业必须提供综合服务,建立一个完整的消费生态圈。“有钱要消费,没钱创造条件也要让客户消费”,于是利用多年积累的海量数据为购物者提供金融服务,创造条件让其消费成为电商企业的一致选择。目前的消费金融参与者除传统的发放信用卡、信用消费贷款的银行外,还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企业、互联网现金贷、P2P平台。任何一种新兴事物都是一个尝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失败在所难免,电商尝试做消费金融也不例外。目前不论是业务操作还是监管,电商消费金融都处于试水阶段,对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鉴于这一点,本文对目前电商推出的几种主要消费金融产品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监管当局、市场参与者及有关研究课题提供参考。

  二、电商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及商业价值

  (一)现状

  1.成为购物平台新标配。从2014年至今,短短三年时间内,各电商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消费金融产品。阿里的消费金融始于2014年双十一推出的“天猫分期”,随后在2015年里,苏宁易购、去哪儿网、唯品会、小米手机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国美电器和聚美优品的产品也在2016和2017年分别上线。提供消费金融似乎成为了电商企业的新标配,甚至有文章称“不做贷款的电商不是好销售”。阿里的“花呗”“借呗”,京东的“白条”“金条”,去哪儿网的“拿去花”“借去花”,以电商生态为背景的消费金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进入了胜者为王的残酷竞争阶段。竞争的结果是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淘宝,也可以选择京东,可以选择用信用卡,也可以选择像“花呗”“白条”这样的免息支付产品,甚至可以选择直接分期。最终帮消费者作出决定的,不止是卖家的产品,也可能是电商提供的金融服务。2.以短期小额产品为主。电商提供的消费金融产品具有小额短期的特点。花呗的最小授信额只有500元,唯品花第一期ABS资产池中的平均借款合同金额仅516元,多数还款日期在3个月以内。从用途看,可以在购物时用于短期内②免息购物、分期购物,也可以在免息期过后,选择有偿的最低还款额还款或分期还款,多数分期期数在3、6、9期,京东可以长达24期,与信用卡的基本功能类似。此外,为了满足用户的线下资金需求,电商也提供现金贷产品,贷款额度根据用户在电商平台的评分获得,循环使用,还款比较灵活,可以选择1到12个月,也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前还款,利率按天计算,跟建行主推的“快贷”类似。3.带动小贷牌照价值回归。消费金融公司门槛较高,其中有一条要求“具有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经验”,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似乎只有银行符合这一条件,目前仅苏宁和国美通过银行控股取得消费金融牌照。消费金融牌照难批,但电商做消费金融的热情却成反比,像阿里、京东这样大体量的电商也是走“曲线救国”道路,以网络小贷的形式经营,各电商企业纷纷效仿,网络小贷牌照受到追捧,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8月31日,市场上有214张网络小贷牌照③,4月份这一数据仅为115,短短4个月翻了近一翻。在最近广州审批的网络小贷中,有卖花的、挖煤的,民营企业对网络消费贷的热情可见一斑。有报道称有公司以倒亏3500万购买一家具有“网络小贷”资质的贷款公司④,不去讨论这种商业交易的真实目的或是其价值性,网络小贷牌照价值在上涨是不争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互联网巨头电商网络消费贷的成功,将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小贷公司又重新带回大众的视野,并带动小贷价值回归。

  (二)商业价值

  1.可直接获利。电商消费金融目前收益主要包括卖家手续费、买家分期付款费用、最低还款额还款服务费、逾期罚息、现金借贷利率(见图2)。以花呗为例,消费者在购物时使用花呗全额付款,淘宝卖家需缴纳1%手续费、天猫卖家需缴纳0.8%手续费,采用分期购物或到还款时资金紧张,以最低还款额还款,需支付分期手续费或最低额还款时的利率,若逾期未还款,需按0.05%/日支付逾期费用(见表1)。由此看出,花呗只要被使用,都会有收益产生。2.增强主营业务收益。根据蚂蚁花呗数据,“用户在使用蚂蚁花呗后,消费能力较此前有10%左右的提升,对于中低消费人群的刺激作用则更为明显,在蚂蚁花呗的拉动下,月均消费1000元以下的人群,消费能力提升了50%,商户接入蚂蚁花呗后,成交转化提升了40%,销售额平均提升了23%”⑤。“京东白条上线的半年中就拉动月订单数量增长33%,月消费金额增长为58%”⑥。网购的主力军80、90后甚至95后有强烈的消费需求,但这部分人还处于财富积累阶段,没有60、70后那样的经济实力,电商提供消费金融为这些群体创造消费条件提供了可能。3.品牌价值。除可以直接计算的价值外,电商做消费金融的更大商业意义在于无法估量的品牌价值。一方面消费金融增加了平台本身用户的黏性,这对目前竞争空前惨烈的电商是意义非凡的。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对平台的业务起到的协同作用非同小可,以花呗和借呗为例,其信贷数据对芝麻信用数据的补充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只有消费数据没有信贷数据的芝麻征信无法前行,反过来,芝麻信用又对借贷行为起到了很好的风控作用。此外,消费金融作为独立的业务,其扩张性远远强于电商的零售业务,目前花呗已经形成一个品牌,接入其他40多家购物、生活类电商和O2O平台,也包括小米、OPPO手机厂商。京东白条在京东商城的基础上,已推出“安居白条+”“旅游白条+”“校园白条”“汽车白条”等业务,大大拓展消费场景,带来的品牌价值不可估量。在主营业务竞争越来越惨烈、盈利空间下降的同时,消费金融产品却在蓬勃发展,其盈利能力超过主营业务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目前电商平台的金融业务纷纷从平台独立出来,蚂蚁金服目前的估值已达到650亿美元。

  三、电商发展消费金融的优势

  (一)轻资产经营模式

  目前所有电商企业开展消费金融都是通过大数据风控筛选客户,直接在线上完成整个审批、放贷和回款流程,没有线下实体店,整个过程无人工参与,采用的是轻资产模式。如阿里的芝麻分是大数据风控的结果,也是用户能获得多少授信额的标准,同时,客户的还款行为会影响芝麻分,京东白条类似。而相反,其它机构的信息都是人工获取的,银行庞大的网点和人工成本自不用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需要铺设大量的线下渠道,运营及人工成本不可小觑。以国内唯一的纯外资、也是业务规模最大的持牌牌消费金融公司捷信为例⑦,2016年末,其业务网点已由大本营广东覆盖到全国29个省份的289个城市,拥有合作销售点超过11万个,员工队伍达至惊人的近5万人。同时,这种线下经营模式也给员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很多业务员为了业绩,不按公司流程审核,客户身份证被冒名贷款的例子屡见不鲜,2017年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被罚款,北银消费金融更是被开了900万的天价罚单。而电商采用的是自动化流程的操控,可以有效避免某些人为操作风险。

  (二)低获客成本

  无论是传统的银行还是消费金融公司,都没有现成的客户资源,需要主动获客,银行开发一名客户需要实地去考察,反复审核资料。消费金融公司除了股东银行的自有客户及与商家合作的方式获客外,主要通过广告营销以及非法购买电话号码,进行大海捞针式地营销,不仅成本高,也毫无效率可言。有数据显示,像信而富、宜人贷这样完全靠营销获取客户的,其营销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50%左右(见表2)。而相反,电商的客户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获客成本低,采用全线上授信的方式,整个过程没有人工干预,获客成本可忽略。二是可获得客户数量巨大,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网购用户达到了5.16亿人,预计年末用户规模将达到5.4亿人。根据亿邦动力数据,2017年1季度,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中国零售平台的年度活跃买家达到4.34亿。三是未来用户增长可持续性强。百度数据词条显示,花呗的用户中年轻人占比很高,90后达33%,80后达48.5%,而70后只占14.3%。随着90后参加工作,积累了财富,占比会有显著上升,据花呗公布,“中国现在有近1.7亿的90后,其中4500多万开通了花呗,也就是说,每4个90后就有1个用花呗”⑧。

  (三)强消费场景

  我国网购规模在2013年就达1.85亿,位居全世界第一,并且此后几年一直在全球遥遥领先,2016年达5.16亿元(见图3)。国内网络购物发展已日益成熟,可供选择的购物平台名目繁多,产品种类不断完善和丰富。除了产品竞争,各家电商也在支付、物流、售后服务上不断优化,积极发展跨境网购、农村电商,实现“卖遍农村,买遍全球”。在综合电商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也瞄准垂直电商进行深耕,如母婴、医疗、美容、家装等领域,中国拥有最便利的网上购物商城这一点毋庸置疑。

  四、应关注问题

  (一)信贷数据孤立影响风控质量

  除央行的征信系统外,目前已有获得牌照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建立,但各机构各自为营,事实上都形成了各自的业务闭环,数据来源及风控模型各异,数据孤岛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是电商和银行的数据没有共享。虽然在使用相关的消费金融产品时,都要求签定一个查询个人征信的电子协议,但就笔者的亲自体验,目前使用支付宝“借呗”“京东金条”、去哪儿网的“借去花”,都没有查询个人征信,信贷数据不会上报征信系统。另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没有数据共享。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大部分信贷业务来自银行,而银行的数据都进了人行的征信系统,在银行多头借贷的情况可以被监测到。而互联网金融出现后,对于大多数低端客户来说,第一笔贷款可能不是在银行,而是来自于互联网。如前所述,花呗用户33%为90后,48.5%为80后,这些相对年轻的群体在银行很难获得授信,但他们长期活跃在互联网上,在多家互联企业获得授信是很普遍的事。据网易财经文章报道,芝麻信用数据显示,“11%的P2P类消费金融用户最近6个月在互联网渠道向10家及10家以上的机构申请过贷款,持牌消费金融或银行线上信用卡有3%~4%的用户在10家及10家以上的机构申请过贷款”⑨。另有搜狐网文章称,“据不完整统计来看,目前现金贷多头借贷的比例恐已超过50%,多数借贷人在3家以上平台借款,借得最多的借贷人已在80多家平台有过借款记录,数据相当惊人”⑩。名目繁多的的消费贷平台让我们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得资金,信贷数据孤立的结果就是个人实际杠杆的不断放大,这对于还没有习惯信用消费的国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二)资金来源渠道及成本劣势

  一方面是小贷合作模式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提供消费金融的形式决定了资金来源渠道,目前多数电商都是以网络小贷形式经营。小贷公司最大短板就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起步阶段都是自有注册资金,第二阶段需要外部融资(见表3)。资产证券化不失为一个低成本融资的良方,电商也把握住了这个机会,2016年8月4日,作为上交所首单互联网消费金融ABS,蚂蚁花呗消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项目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随后,京东白条、小米小贷、唯品花都发行了ABS产品,然而由于消费金融审批门槛较高,只有少数的互联网巨头能分享这块蛋糕。2017年,消费金融呈现暴发式增长,前三季度个人消费金融ABS发行102只,达1786亿元,其中,阿里系的“花呗”“借呗”发行71只,占总数的69.61%,京东发行7单“京东白条”,小米小贷发行5单。然而,由于消费金融资金资产池个人贷款成千上万,如何验证小而分散项目的违约率和基础资产的真实性,一直是行业痛点,其潜在风险一直未能解决。2017年下半年以来出现过消费金融ABS以窗口指导的形式被一度叫停,ABS只能作为资金来源渠道之一,而不能作为唯一渠道。P2P合作模式用户承担费用高。像去哪儿网和聚美优品这样的垂直电商,没有自已的风控系统,采用的是由平台提供用户数据和场景,风控和资金由外部提供的合作模式。以去哪儿网的“借趣花”为例(见表4),放贷资金小于1万元时由百度网络小贷公司提供,而大于1万元时由P2P平台“积木盒子”提供。P2P平台作为一个信息中介,其本身不能直接放贷,因此用户承担的费用就包括:P2P平台(手续费)+资金提供者(投资收益)+投资资询公司(风控咨询费)+去哪儿网(提成费)。根据笔者测算,在去哪儿贷一笔由积木盒子提供的15000元、期限3个月的贷款,名义利率就达20.34%,而且采用的还款方式是提高客户成本的“等额本息”,借款12个月内部收益率达35.64%,比小贷公司提供资金的合作方式用户承担成本显然高很多,与借呗和金条较低的利息和灵活的业务操作相比更是毫无优势。

  (三)非持牌经营监管缺位

  众多电商拿着网络小贷的牌照,经营着与消费金融公司同样的业务。然而目前小贷公司由各地方金融办审批,放贷业务却是全国性的,定性是企业、非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于非金融机构无立法监管,经营数据及坏账率数据无法知晓。像阿里、京东这样的大体量电商抗风险能力较强,可以抵御一定的风险,但其它小体量的电商显然没有抗风险能力,最终可能因为金融业务的失败导致企业破产。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友就透露,企业才起步两年交易额有5亿就做放贷业务,结果没有任何金融从业经历没有任何风控意识,导致平台快速导闭。另一方面,由于电商在不断尝试金融产品,不断寻求资金合作,银行、P2P平台都参与到电商的消费金融业务中,消费者的数据被多方采集,信息被泄露的渠道增加,而受害者根本都不知道是谁把信息泄露的,投诉无门。

  (四)业务欺诈成常态

  在百度指数搜索近半年的“花呗套现”,在2017年4月11日达到2928条,在5月11日的最低点也达到了1419条的搜索量。信用额度套现一直困绕着电商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比较常见的是卖家配合买家以虚拟交易为买家套现,而更多的案件是套现不成反被骗。消费者本来就没钱才去套现,结果是钱套出来了,被店家卷走,消费者还不上,电商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另一种诈骗方式是冒名骗贷。网上爆出的“驴妈妈被贷款”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线旅游网站“驴妈妈”与中银消费公司合作为消费者提供“小驴白条”服务,2016年12月有网友爆料银行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转账到中银消费公司,经询问用于归还在驴妈妈的贷款,而受害者从没有贷过款,身份证也从未丢失过。经调查,已有六七十人遭遇此情况,被消费贷款的金额从几千至一万多元,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都曾有过手持身份证照片办理一些业务的经历,而这恰好满足了在电商平台开通消费金融业务需要手持身份证拍照进行实名验证的条件。

  (五)不当营销影响体验感

  电商消费金融野蛮生长的过程中,中小型电商不想落下分食消费金融这块大蛋糕的机会,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流量就是市场的真理不变,小型电商为了抢占市场,不惜以强制消费的形式来推广自己的产品,最终反而影响了电商在消费者心中的形像,本来可能是一款不错的产品,但因负面消息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体验欲望。一种是增加消费者支出。网友A,在去哪儿网预定2016年7月上海出发国际往返机票,价格2700,在支付过程中,“拿去花”选项跳出,网友选择直接支付机票款,支付成功。第二天,网友发现绑定的银行卡的余额没变,经查询,发现网站强制使用了“拿去花”功能,机票2700,分九期,手续费168。网友打电话问去哪儿网人工客服,回答是APP个人设置账户与安全中将“拿去花”默认设置为开启状态。网友将此遭遇发到“知乎”网,后面居然有几十人跟贴,愤怒诉说自己也遇到了同样的遭遇⑫。另一种是给消费者带来负面记录。网友刘先生于2017年3月,在去哪儿网购买机票和预定酒店共消费1438元,由于金额太小,刘先生并没有特意查询银行卡余额变化情况,不知道使用的是去哪儿网的默认支付方式“拿去花”。此笔消费产品的免息还款日期为2017年4月25日,却哪儿网于2017年5月27日致电刘先生崔债,责问刘先生为什么使用了“拿去花”却不还款,此时已产生41.6元逾期罚金。气愤的刘先生将此经历发到网上,希望广大消费者警惕此种强制消费还带来恶劣影响的行为⑬。2017年8月以来,拿去花产品被暂停使用,到9月末也未开通,网站给出的提示是“资金提供方系统维护”,具体原因不得而知,网站人工客服也不愿多回答。

  五、政策建议

  (一)建立互联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金融业务从线下引流到线上,个人借贷业务由银行引流到网络,堆积了相当庞大的互联网信贷数据,很明显资金提供方机构众多,资金使用端更是涉及上亿人。有不少专家学者已关注到这个问题,然而大多数观点更倾向于将数据纳入现有的央行数据库。本文认为,建立“互联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更符合当前业务特点,支付中介机构已由银联发展到了网联,信用数据库也应与时俱进,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互联网信贷数据与现有央行的数据格式不匹配。相比于传统信贷数据,互联网借贷数据金额更小、笔数更多、日期更短,这些频繁变动的借贷数据上报现有征信系统存在困难。如目前苏宁消费金融数据按监管要求已上报央行征信系统,但由于征信系统特有的格式,信用报告展示与实际信贷情况有一定出入。二是互联网机构众多,存活时间又不确定,稳定性较差,与现有征信系统稳定的报数要求存在冲突,能接入央行现有征信系统的机构凤毛麟角。三是只有央行能收集到较全面的互联网信贷数据。目前第三方征信机构如芝麻征信、腾讯征信机构都属于民营牌照,虽然各自的市场份额占比较大,但互联网信贷这块蛋糕还很大,未来还有无数的机构会加入,任何一家第三方征信机构收集的数据都会有所局限,而由央行出面建立的互联网征信系统,对信贷数据的收集具有强制性、稳定性、权威性,对征信数据的保密把控也会更严。

  (二)与银行及保险公司合作解决资金问题

  1.银行与电商在资金和场景上达成互补。电商与银行的跨界合作在不断推陈出新,但多以合办联名信用卡、合作消费送礼品、消费券、刷指定卡购物打折等无关痛痒的领域,由电商提供客户和场景,银行提供资金和风控的合作更值得深度挖掘。电商拥有其它机构无法比拟的客户资源和和消费场景,而银行拥有最低的资金成本,从这两点看两个行业合作的消费金融应该是最佳的选择。但目前的情况是大体量的电商想建立自己的商业王国和金融服务体系,其消费金融业务服务对象不再是最初长尾理论里的低端客户,已逐步向中高端客户挺进,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已由最初的平台购物消费贷转向家装、汽车、教育等传统银行深耕的领域,其它中小电商也会纷纷效仿。像阿里这样的大型电商在起步阶段自有资金能够支持,成本相对较低,但随着业务的迅速扩张,资金来源成为决定其能否持续的关键,在消费金融ABS不能持续开展的情况下,没有比利用银行低成本的存款更好的选择。从银行角度看,其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以此获得客户流量并巩固主营业务,但从当前电商竞争已异常惨烈的情况看,这种与电商平台直接竞争的做法并不明智。2.消费金融保险。由保险公司对消费者在网购平台的赊销行为进行保障。在消费者到期无法还款时,由保险公司先支付,再自行追债,目前众安保险与蘑菇街合作的“买呗”业务就属于这种模式。用户在蘑菇街购物时,暂由平台向保险公司支付交易金额1.25%的保理服务费,若消费者选择分期还款,则由消费者支付每期1%(分3期还款)或0.75%(分6期)的分期手续费。目前这种保险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由谁来承担保费,保费该收多少,最终的买单者保险公司怎么给用户授信,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还没有传统的保险公司介入。但此模式以赊销和保障的方式达成了商品交易,免去了先行垫付资金的流程,减少了资金流转环节,少量的资金就可以促成商品交易,作为解决资金渠道方法值得研究和推广。

  (三)规范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应的需要更加多样和开放的金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确实带来了更多的金融便利。然而长期以来媒体进行了错误的引导和民众的错误理解,形成了监管就是限制发展的思路。于是监管当局对新型的金融业态呈现了一种包容鼓励发展的态度,无论是2009年兴起的线下小贷公司,还是2012年以来兴起的互联网金融,都有一种先放任其放展的态势,让市场决定其生死。然而由于市场强大的需求,低端消费金融产品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了一种“看不准、跟不上、管不住”局面。从调查可以看出,电商做消费金融有客户基础,有消费场景,有低成本的经营模式,是最具普惠金融意义的一种金融业态,具有最广阔的市场情景,对牌照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其业务属于不断尝试和探索阶段,监管层也需时间检验业务的可行性。牌照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拥有消费金融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照样问题不断。监管的目的应该是引导其正确经营,对经营过程中的更多细节加以规范化指引,如不良行为的披露。消费者信息的保护、电子合同的保存以及法律纠纷解决等,要让电商敢于做消费金融,消费者放心使用其产品,电商消费金融才能得以更长久的发展。

  (四)资源共享降低欺诈的可能性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欺诈,信用卡领域的欺诈一直屡禁不止,而使欺诈成为可能的最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与传统银行有实地调查、单位证明甚至担保及抵押物不同,电商消费金融实质是一种信用贷款,其唯一基础就是客户的信息数据,而客户的信息数据不仅不可能实地调查,而且分散在各个网络平台上。没有一个平台能囊括客户所有信息,但尽可能多地收集客户的有效信息,给客户一个更完整的“画像”,能有效降低欺诈。同种业务的电商之间因为存在竞争,开展合作的难度可能比较大,但不同业务的互联网企业之间开展合作还是比较有可行性的。如苏宁金融的“任性付”目前已接入第三方征信机构“芝麻信用”,小米手机接入阿里的“花呗分期”。无论是苏宁还是小米,它们在各自领域都有一席之地,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他们也需要竭力维护和拓展客户,合作才能共赢。作为国内最早的社交网络平台——腾讯,其有最久远的客户社交数据,最早一批QQ用户,其账号已使用20多年,然而这些客户社交数据并不真实,或者说是与生活中的他们并不真正一样,成不了直接的信用数据,单纯用这些社交数据来作授信可靠性较低,腾讯金融产品”微粒贷”的失败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即使在金融业最发达的美国,也没能真正将社交数据信用化落实。但社交数据是个人信用数据的有效补充,虽然权重没有真实的消费数据和信贷数据大,但它是风控模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变量,因此电商与社交网络之间的合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区分主次业务谨慎经营

  电商做消费金融有先天的数据和场景优势,但消费金融天生就是一个高风险的金融品种,电商做金融,其风险容忍度比单纯做金融的互联网公司要低很多。电商本身是做实体的,金融业务是依托实体数据而来,即便金融业务已经独立出来,实现了盈利,但一旦金融业务风险爆发,必定会影响其主营业务,甚至拖跨整个集团,这一点是电商平台与其它单纯做金融的互金公司最大的不同。无论是去哪儿网的不当营销引起的投诉,还是驴妈妈的被冒名消费,其给消费者带来的恶劣影响最终都会转嫁到用户对网站的体验上。中小型电商在没有成熟的金融市场经验之前,为了抢占市场匆忙选择扩大金融业务,很可能因为这些业务的负面新闻而影响到主营业务。因此电商平台开展消费金融业务,要在不影响主营业务的基础上,把握好风控,谨慎经营,切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业新示范区中心支行课题组.互联网消费金融对传统消费金融:冲击与竞合[J].南方金融,2016(12).

  [2]马厚娟.基于电商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

  [3]依绍华.电商消费金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河北学刊,2017(5).

  [4]谢平,邹传伟.互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5]马春芬.电商平台个人信用支付产品发展现状及监管建议[J].国际金融,2015(11).

  [6]何秋洁,闵雯.利用P2P破解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小微企业融资带来的困境——以四川省为例[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5(7).

  作者:鲁存珍 汤如军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保山市中心支行

文章名称:电商消费金融兴起未来发展问题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jjlw/9246.html

上一篇:油气田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下一篇:国有企业融资风险及管控有哪些途径


电商消费金融兴起未来发展问题相关论文:

2022-09-20一带一路倡议怎样发展政治经济学
2022-07-01问询函监管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
2022-06-29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和对策
2022-06-24钢铁制造企业存货管理问题
2022-06-21智能家居行业公司财务战略
2022-06-17消费税作为地方税利弊分析及改革建议
2022-06-13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
2022-06-10垃圾焚烧PPP项目下税务风险
2022-06-02火灾下服装批发市场人员安全疏散
2022-05-27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中问题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