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软件开发工程伦理问题及|| 云计算下计算机网络安全|| 互联网下水利经济规划发|| 电子商务专业群人才质量||

物联网类创新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方法

来源:职称阁分类:电子论文 时间:2020-07-17 14:37热度:

  该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物联网类创新创业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实际需求间的矛盾问题,提出从积极性政策、技术互补性合作机制、过程化监督体系和周期性运行方案等多方面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方法,明确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

物联网类创新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方法

  [关键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方法;物联网

  当前,全国高校都在积极而有计划地开展创新创业(“双创”)教育活动,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孵化空间和创新创业基金等,国家和学校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现在的创新创业活动,大部分都是基于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成为了支撑创新创业活动落到实处的重要技术基础。其中,由于物联网技术的相对投入成本少、技术门槛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以其为突破点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成为了近年的热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逐渐形成。但是,怎样才能具有物联网类创新创业的专业技能成为重要问题。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下,人才的物联网类创新创业专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那么,如何构建物联网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成为了关键问题。

  一、创新创业中指导教师的作用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框架的课程学习和考核任务。学生相对较少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虽然学校开设有必修的创新创业课程,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到了培养,但是如何让学生把创新创业的想法落到实处,这就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持。而物联网技术是一个学习路线较长、知识覆盖面广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4年大学学习中,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专业指导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活动的激发者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课程以必修课为主,达到80%以上,大部分选修课程开设一般都在大三大四。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在大一或大二就开始了,侧重于意识教育,这导致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理论教育时,“双创”意识得到了提升,但是如何把各种创新创业想法落地做实,没有可以依托的技术支持。这就需要后期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指导教师进行长期指导,定期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技术宣讲、培训等。以物联网技术为例,学生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学习至少需要4个学期以上,因此,专业指导教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怀有一个创新创业的梦想,保持把梦想变为现实的动力。

  (二)活动的组织者

  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有其一定的规则性,学校会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制定各项政策并提出要求,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初次参与者,往往缺少对规则的理解和掌控。因此,需要指导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按相关规定进行各项活动的组织,从初期的申报、评审答辩,到中期的开发设计、社会实践,再到后期的验收、申报成果等各个环节,确保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在合法、合规、有序的步骤下进行,尤其是在关键时间点、关键事件中掌控创新创业活动的走向。

  (三)技术的指导者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物联网技术是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交叉学科。由于受限于教学计划学分、学时的限制,学生的物联网专业技术知识往往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活动要求。因此,要想让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落地做实,产出成果,就需要教师在技术层面把控创新创业活动的方向。既要激发学生技术创新积极性,同时又要尽量减少学生走技术弯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最新的物联网技术,拓宽知识面,指导学生利用最新的物联网技术进行创新设计。

  (四)过程的监督者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活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有限,往往是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时,信心满满,但在项目开展期间,尤其是物联网类具有难度的项目,在遇到难题短时间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放弃了。由于创新创业活动本身缺少对学生强制性约束,不会对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的获得产生负面影响,属于锦上添花的内容,因此,学生遇到难题时,部分学生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退缩回去。因此,指导教师要起到一个监督者的作用,在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不断地鞭策和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监督各个环节,不能放手不管而只在申报和验收环节中出现,要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纠正问题。

  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是以学生的参与为核心,但是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中,完全脱离指导教师的创新创业活动很少取得成功。因此,需要不断地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但当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诸多问题。

  (一)积极性问题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课程教学工作占去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而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缺少独立的创新创业技术课程,这导致专业技术教师投入到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其次,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中缺少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认定。最后,在创新创业成果奖励方面,学校往往侧重对学生的宣传和奖励,而对指导教师奖励往往小于教学科研成果的奖励。这些方面都可能导致教师从事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二)技术性问题

  在物联网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往往需要最新的交叉学科知识。而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教师,侧重于教学工作,缺少项目社会实践经验。尤其是高学历的教师,往往侧重于特定技术领域方面研究工作,缺少综合性产品的开发经验。让一个教师独立去指导一个学生团队完成一个完整的物联网作品,具有一定的难度。指导教师专业知识的限制,必然导致指导学生团队工作出现技术短板,从而造成创新创业活动失败可能性的增大。

  (三)监督性问题

  一方面是教师对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监督,另一方面是学校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教师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监督问题,主要在于缺少对学生的约束手段。由于创新创业活动目前大都侧重于意识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少必要的量化指标,不能够像课程测试和考试一样,获得一个精确的量化值进行评定,如何监督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作用成为一个难点。而学校对教师的监督性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上,由于现有高校项目申报体制,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必须有指导教师,而且采用指导教师负责制,只考核教师而不考核学生,但又未赋予指导教师相应的权限,导致教师缺少对学生的约束手段,指导教师只能起到技术指导的作用,从而增大了项目发展偏差的可能性。

  (四)持续性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就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在校期间仅有4年的受教育时间,学校教学采用周期性运行方式,具有相对固定的时间道路轨迹。而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持续性特点,在校期间可能仅是其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始,而脱离开学校后,指导教师的作用就弱化了。然而,指导教师不能脱离开学校,这就导致教师指导的一个项目,核心学生毕业了,如果让新的学生延续工作,由于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增长时间的限制,很难在项目上有新的突破,项目很难在学校的体系下继续持续发展,指导教师只能放弃指导。另一方面,指导教师由于特殊原因在指导期间中断了对学生的指导工作,由于专业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合适的指导教师接替工作,会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

  三、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方法

  高校中创新创业活动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没有固定标准,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类型高校的建设方法。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创新创业活动中教师指导经验和教训,提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物联网类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方法。

  (一)建立激发积极性的政策机制

  现有的大部分高校对教师指导工作的奖励是依据指导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各类竞赛成果,虽然这体现了教师的指导工作成果,但是不能够真实地反映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工作量。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教师会把自身的科研成果也无偿地提供给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对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付出的认可度。学校应建立导师负责制政策,把创新创业的指导工作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有规范可以依据,并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体现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认可。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指导创新创业成果的认可度,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够在专业相关的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优异成果,更应加大奖励力度。应在教师年终的量化考核中,加大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权重,鼓励更多的有能力的优秀教师投入到创新创业指导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教师指导工作的过程和成果的双认可,最大力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二)建立技术互补性的合作机制

  高校专业教师,每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但是在创新创业活动中,需要的是一个综合性的队伍。以物联网类为例,团队中需要有底层物联网硬件设备开发人员,需要有嵌入式设备软件开发人员,需要有数据采集服务器开发人员,需要有WebServer开发人员,需要有前端移动APP开发人员。这些技术,每一个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研究方向。因此,对于指导教师而言,一个人很难全面掌控所有的技术方面,需要一个指导教师团队来完成这个工作。指导教师团队中,教师的技术要具有互补性,每名教师负责自己擅长的技术方向。在开展指导工作时可以采用“分散培训、集中设计”的机制。把不同项目的学生团队成员,按相同的技术需求,组建成临时的技术小组,由相关专业老师独立进行前期的基础技术培训。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临时小组的成员在回到项目团队中,指导教师以团队为单位指导学生团队,避免由于指导教师的技术短板导致的各类问题。

  (三)建立过程化的监督体系

  从学校层面,建立过程化监督体系,采用项目负责制方法,明确教师职责与权限,通过定期验收的形式检查指导教师工作效果,对于考核合格者给予相应的工作量奖励。还需要采用退出机制,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指导教师,应撤销其指导教师资格。在指导教师层面,对于学生的监督也采用过程化方法,明确阶段性成果及负责人,对于学生以鞭策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建立学生创新创业信用档案,对于失信学生,列入“黑名单”,不再允许其参加其他校内创新创业活动。通过两级过程化监督体系,落实工作到人到岗,明确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各项考核内容,确保创新创业活动在有序高效的体系下运行。

  (四)建立周期性的运行计划方案

  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的时间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相关的,教师的指导主要集中在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创业活动,当前的主要形式包括参考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等内容。当学生毕业后,一部分质量较高的项目将推向社会,采用商业化运作形式。这时,指导教师不再参与指导,或者身份发生转变,变为创业合伙人或者投资人,进行长期合作。而对于指导教师团队的在校工作,需要重新进入一个新的指导周期,开始新的项目指导,或者对前期的项目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引入新的学生团队。因此,需要制定一个周期性指导计划方案,从研究内容、时间周期和人员选拨、培训、考核等方面做好团队的更迭计划,确保指导工作持续进行,避免出现部分学生毕业、导致项目中断的情况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联网类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层面转换管理观念和意识,积极推动相关政策制度的修订和完善,从政策上保障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顺利开展;更需要指导教师自身能力素养的提升,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和学校提供的支持条件,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团队合作精神,融入到指导教师团队中。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结构合理、专业技术扎实、能够持续发展的指导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利荣.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分立与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8(20):70-72.

  [2]肖华.激励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8(22):70-73.

  [3]仇存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18(11):82-85.

  [4]王平,赵伟.“双一流”背景下山东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4):79-84.

  [5]李志鸿.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四个基本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2):40-43.

  作者:王德志 梁俊艳

文章名称:物联网类创新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方法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dzlw/16466.html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
下一篇: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化学教学的应用


物联网类创新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方法相关论文:

2022-09-20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路径
2022-07-18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实践
2022-07-14工业机器人在汽车智能制造中应用
2022-06-285G网络技术智能收割通信系统优化
2022-06-27信息安全投资规划项目质量管理
2022-06-18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施工中运用
2022-06-15煤矿机电安装问题及提升措施
2022-06-09企业ERP建设前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议
2022-06-06力量训练器抑振参数集知识表达
2022-05-19机械螺纹类零件数控机床加工技术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