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软件开发工程伦理问题及|| 云计算下计算机网络安全|| 互联网下水利经济规划发|| 电子商务专业群人才质量||

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普及应对策略

来源:职称阁分类:电子论文 时间:2019-03-03 11:19热度: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普及应对策略的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大数据时代科学普及的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普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社会科学普及;战略机遇;应对策略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普及的任务是宣传我们党最新思想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宏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普及社科理论知识。就当下语境而言,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凝聚共识引导人民普及社科知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社会科学普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大数据掀起的信息风暴正席卷全球,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各领域抢占信息化至高点战略的基础。鉴于大数据技术的巨大优势和发展前景,社会科学普及人员要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战略机遇,探索并把握大数据与社会科学普及的契合点,将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的全过程,推动社会科学普及的数字化转型,使社会科学普及这项长期的、系统的思想宣传和文化惠民工程,与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增强社会科学普及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切实保障广大民众在大数据时代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普及面临的战略机遇

  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和方法,大数据催生了社会科学普及的新环境,给社会科学普及带来了多重战略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大数据搭建了社会科学普及的新平台大数据建构的共享体系为社会科学普及提供了全新的平台。首先,在移动互联网络和信息采集技术的助推下,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能够随时随地、源源不断地将海量数据信息置入社交平台和信息中心,为传播社科知识和思想理论提供了超长时段、超大空间的数据平台。其次,大数据搭建的数据平台属于虚拟空间,数据生产者没有现实生活的禁忌和羁绊,更易于袒露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因此大数据平台生成的数据信息大多是真实可信的。利用大数据语义检索、抓取技术及智能算法收集、存储、分析和处理数据信息,社会科学普及人员能够精准识别和全面把握社会科学普及对象的思想状况、心智特征和价值取向。最后,大数据技术支撑下的可视化呈现技术,使平台中存储和聚合的数据信息更具直观形象性。可视化呈现技术通过静态、动态或混合式数据呈现方式将对社会科学数据分析处理的结果呈现出来,帮助社会科学普及人员精准把脉社科普及动态、深刻认识社科普及价值、深入探察社科普及规律并有效预测社科普及趋向,从而为社科普及决策者和实施者提供更加直观的数据信息。

  (二)大数据丰富了社会科学普及的数据资源社会科学普及离不开有效的数据资源。在小数据时代,受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处理等技术的局限,社会科学普及人员掌握的数据资源相当有限。他们的量化实证研究所用的数据资源大多来自实地调研的抽样数据,致使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而在突破了时空界限和技术难题的大数据的支持下,社会科学普及人员既能收集超长时段、超大容量的数据信息,又能分析文本、声音、图片、视频等各种类型数据,还能处理静态、动态、动静混合等各种形态数据。首先,大数据为社会科学普及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数据来源。凭借大数据在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巨大优势,社会科学普及人员不仅可以有效汇集充斥在社交平台、信息中心、媒体终端里的海量数据,还能对数据信息进行分辨、过滤、整合,并找出有效数据资源及其来源渠道。其次,大数据使社会科学普及数据规模更加庞大。大数据依托数据信息采集终端源源不断地生成,为社科普及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了实时动态的全样本数据,其中包含着关于社科普及对象的心态、意愿,以及社会科学普及消费、需求等信息。最后,大数据使社会科学普及的数据利用更加高效。社会科学普及人员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平台和数字化报刊图书等数据资源进行相关性和系统性分析,能够及时动态地把握社会科学普及的最新进展和实际效果,进而更加高效地使用数据资源开展相关工作。

  (三)大数据拓展了社会科学普及的受众范围社会科学普及的实质是关于人的工作,目的是向社会公众普及社科理论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这就要求社会科学普及不断增强辐射力和扩大受众面。以往社会科学普及主要依靠社科普及读物、社科普及活动、社科普及基地等,宣传普及的渠道和范围相当有限。大数据在整合传统社科普及方法和渠道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数据资源利用和问题发现的概率,使社会科学普及的受众范围得到了极大拓展。首先,大数据拓展了社会科学普及的受众范围。大数据之“大”,既体现在数据的规模大,又体现在数据来源的渠道多。大数据的“去中心化”运行使得每个终端用户都成为数据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终端用户借助网络终端设备将文本数据、图片信息、语音通话、视频资料等源源不断地传输到网络社交平台和信息中心,无形中扩大了社会科学普及受众的范围。其次,大数据拓展了社会科学普及的受众层次。大数据借助网络终端把社会科学知识传送给各社会阶层的受众,能够满足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和文化知识结构层次的受众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最后,在大数据的支持下,社会科学普及人员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数据检索,能够精准把脉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差异,实现社科理论知识的个性化、精准化供给,保证了社会科学普及的效率。

  (四)大数据提高了社会科学普及的实际效果社会科学普及是接地气的公益性事业,只有面向时代、面向需求,才能提高社科普及成效。而大数据低成本、多样化、全覆盖、高效率的优势,恰恰有助于提高社会科学普及的实际效果。首先,大数据有助于提高社会科学普及的针对性。面向社会公众的社科理论知识普及,要细分受众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普及活动。大数据能够提供受众群体的身份(干部、学生、工人、农民等)、年龄(中老年、青少年、儿童等)、学历(研究生、本科生、中学生等)等信息,帮助社会科学普及人员根据受众的群体性特征和个性化需求进行分类或分层科普,能够切实提高社会科学普及的针对性和有效度。其次,大数据有助于提高社会科学普及的时效性。社会科学普及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即社科普及的内容必须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当前社科普及的首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数据可以将相关理论知识、思想内容转变为数字信息,通过网络媒介传向世界的任何角落,帮助受众群体及时学习、接受、认同和践行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

  二、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普及面临的困境

  大数据在为社会科学普及带来战略机遇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社会科学普及的生态环境,使得社会科学普及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既有技术性的障碍,也有数据信息的壁垒;既有方法论上的挑战,也有主体权威的危机。

  (一)社会科学普及面临技术难题虽然人们对大数据内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在大数据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多样的数据类型等特征,以及大数据需要新的技术方法和处理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存储、管理等方面,学界基本达成了共识。要想实现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的数据化转型并将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全程,社科普及人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科普经验,还要具有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处理、传输、分析和统计数据。但是,现有的社会科学普及人员的专业背景大多为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鲜有理科、工科专业背景的人才,系统学习数据专业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说,大数据对数据技术的硬性要求是横亘在社会科学普及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面对海量的全样本数据资源,大部分社会科学普及人员只能望“数”兴叹。

  (二)社会科学普及遭遇数据壁垒大数据技术兴起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着手布局大数据战略,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1],国务院颁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大数据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2],所有这一切都为社会科学普及的大数据应用提供了契机和指南。然而,社会科学普及人员往往面临无数据可用的现实窘境。因为,大数据可能涉及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甚至国家安全,各类数据均为大数据中心建设者所拥有,普通社会科学普及人员根本无法获取相关数据资源。此外,在行政体制条块分割的背景下,政府各部门只负责本系统的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和管理工作,并为相关数据信息设立了具有部门特点的规范和标准,给部门间的数据资源共建共享、自由流动带来了障碍。打破各部门数据资源壁垒、构建协同机制、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是社会科学普及主管部门需要正视的问题。

  (三)传统的社会科学普及方法受到冲击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317循此理路,社会公众也难以自觉地认识、接受和认同社科理论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理论宣讲和灌输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以往社会科学普及的主要方式。但是大数据对传统的社科普及方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甚至颠覆了某些传统社科普及方法。大数据的共建共享性改变了社会公众的信息发布和接收习惯,增强了受众群体的主体意识和平等观念;大数据的“去中心化”和双向互动交流模式赋予了社会科学普及平等性和开放性。于是,社会公众不再单向被动地接受社科理论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也不再无选择地认同社会科学普及人员的理论宣讲,遂使传统的社会科学普及方法面临诸多挑战。(四)社会科学普及的主体权威正在消解以往,社会科学普及人员掌控和支配着社会科学普及数据资源,根据制定的社会科学普及的目标、规划方案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在把握社会科学普及进度、保障社会科学普及实施等方面拥有绝对主导权。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资源生产、消费、分享的开放性模糊了主客体之间的固有界限,进而消解了社会科学普及人员的数据资源优势,也在无形中削弱了社会科学普及人员的权威。在大数据的裹挟和助推下,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汇、交锋、交融已经成为新常态,商业舆论、民间舆论不断侵蚀和挤占官方舆论场,严重制约了官方舆论的生成、分布和传播,也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官方舆论的主导力和引领力,致使官方舆论在一些情境中出现失语、失声、失势等现象。重新彰显社科普及人员的主导性,进而确立其在社会科学普及过程中的权威,是大数据给予社会科学普及人员的新课题。

  三、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普及的应对策略

  面对大数据给社会科学普及带来的战略机遇和挑战,社科普及人员必须紧随大数据技术研发与应用进程,切实“解决‘本领恐慌’的问题”将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全过程,推动社会科学普及数据化转型,在社会科学普及的思维、方法、数据、机制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实现大数据与社会科学普及的深度融合和无缝对接,增加社会科学普及的信息技术含量,提高社会科学普及的实际效果。

  (一)推动社会科学普及主体的转型社会科学普及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大数据“开启了一次时代的重大转型”[6]1,社会科学普及人员必须顺应转型提出的要求,把握转型提供的契机。首先,社会科学普及主体要实现技术转型。大数据对数据资源的高度依赖要求社会科学普及人员在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处理过程中,必须能够熟练运用数理统计、计算机智能算法和可视化呈现等应用软件。因此,社会科学普及部门除了加强与计算机科学、数理统计、大数据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组建跨学科的大数据研究团队,还要着力提升社会科学普及人员的技术素养,通过全面系统专业的技术培训帮助社会科学普及人员切实了解大数据的生成机制、运行逻辑和应用实践,进而提升他们的数据收集、管理、分析和处理能力。其次,社会科学普及主体要实现角色转变。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性消解了社会科学普及人员的资源优势,也使得社会科学普及人员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即由过去的“施教者”转变为“对话者”甚至是“合作者”。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传播时代,社科普及人员和社科普及对象都可以成为社科普及主体,都能在社科普及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其细微差别在于前者是主导性主体,后者是主动性主体。最后,社会科学普及主体要实现群体扩展。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科学普及主体,既包括各级政府部门的社科普及人员,也包括高校的社科普及人员,还包括其他社会各界能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人士,如政界、商界和学界的知名人士,媒体“大咖”和网络“意见领袖”,各领域各行业先进人物,甚至是广大基层民众。实现社会科学普及主体构成群体的转变,既有利于优化社科普及人才队伍结构,又有利于推动社科普及泛在化,从而为社会科学普及泛在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促进社会科学普及思维的变革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大数据背景下,社会科学普及人员要围绕以下方面变革思维方式,形成开放、动态、整体和多样的思维特征。(1)随着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移动终端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接收社科普及信息资源,也可以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分享或转发相关信息资源。社会科学普及人员对此要有深刻的认识,要善于借助大数据打破数据壁垒,使数据信息分享和使用更加便捷。(2)大数据带来的动态思考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社科普及人员要深入思考如何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受众群体的思想动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向进行实时跟踪并进行动态分析,进而找准社科知识普及的切入点和出发点;另一方面,社科普及主管部门要全面谋划运用大数据技术动态收集社科普及的最新信息,分析和把握社科普及的实际效果,为社科普及事业有序推进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3)大数据具有“整体优于局部”的理念,使社科普及人员获得全样本数据成为现实。“真理可能存在于全样本的海量数据之中”[7],社科普及人员应该注重整体性思维,利用大数据实现对社科普及数据资源的整体性把握。(4)社会科学普及人员要借助大数据“杂多优于单一”的特征形成多样性思维。社科普及的多样性思维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如社科普及主体构成的多样性、社科普及方法应用的多样性和社科普及数据来源的多样性等。

  (三)拓展社会科学普及的方法大数据在促使社会科学普及思维变革的同时,也对社会科学普及的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1)普及方法数字化。社科普及读物、社科普及活动、社科普及基地这些传统的社会科学普及方法,在普及社会科学理论知识、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普及人员要在沿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推动社科普及的数字化,即推动社科普及读物、社科普及活动、社科普及基地的网络数字化,使传统社会科学普及方法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2)用好“两微一端”新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体。有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网络普及率为57.7%,其中手机网络用户达7.88亿,占比为98.3%[8]。社会科学普及人员要利用好日益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这一现实基础,依托大数据强大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动态把握“两微一端”用户的知识文化需求,实现社科理论知识的精准供给。(3)尝试运用网络直播模式。网络直播在21世纪初发展迅猛,2016年被国内业界称为“网络直播元年”。网络直播具有“随时随地+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优势,深受终端用户尤其是青年人群的青睐。社会科学普及人员要顺应信息传播发展新趋势,推动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网络直播化,打造社会科学普及领域的“网络名师”,有效引领社会公众学习、认知并认同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四)夯实社会科学普及的数据基础数据是大数据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数据,大数据便无从谈起。因此要想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就要不断加强社科普及数据资源建设,形成“数据—分析—决策”的社科普及新理念。首先,社会科学普及数据资源建设要以国家大数据中心建设为蓝本。作为全国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国家大数据中心为地方社会科学普及数据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最佳样本。各地社会科学普及主管部门要以国家大数据中心为参照,协同建设区域性社会科学普及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库),发挥数据资源库在社会科学普及过程中的作用。其次,要不断强化数据资源的维护和更新。社会科学普及数据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工程,这是因为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在不断更新,我们党的理论成果在不断创新,社会公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科学普及主管部门要在维护好社科普及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实时、动态地更新相关社会科学理论知识资源。再次,要逐步实现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收集、存储社会科学普及数据资源不是为了让数据在资源库中“做样品”“睡大觉”,而是要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创造价值。一方面,社会科学普及人员要积极参与数据资源中心(数据资源库)的建设、维护和更新,从而获得共享数据资源的权利;另一方面,社会科学普及主管部门要勇于打破数据壁垒,在保护个人隐私、严守商业机密、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公布或提供相关数据资源,助推社会科学普及数据信息的共享。最后,要建立健全社会科学普及数据资源规范章程。为了有效防止数据资源滥用或数据信息泄露,社会科学普及主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符合自身需求的数据资源监管制度,切实规范相关数据资源的收集、存储、管理、去向及使用范围,确保社会科学普及人员在使用数据资源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五)强化社会科学普及制度建设为确保公益性社会科学普及事业有序推进和高质发展,近年来各地都在探索社会科学普及立法之路,并颁布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希望借此确保社会科学普及事业行稳致远。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完全依靠法规条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才能切实提高社会科学普及的成效。

  (1)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社会科学普及的日常监督和管理,是保障社会科学普及事业有序运行的重要举措。为此,社会科学普及主管部门要牵头成立社会科学普及考核委员会,邀请社科理论专家学者和社会科学普及骨干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进展情况、实际效果,以及社会科学普及对象的知识学习、内化、吸收情况进行经常性监督管理。

  (2)构建评估机制。社会科学普及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思想宣传工作和文化惠民工程,需要构建导向明确、体系完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学”的效果。对此,社会科学普及主管部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对社会科学普及人员的工作成效和社会科学普及对象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3)完善关怀机制。社会科学普及考核机制、评价机制要与社会科学普及主管部门的关怀机制有机贯连,进一步激发社科普及主体的创新活力。一方面,社会科学普及主管部门要加强正向引导,通过评奖、评优或评先活动对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业绩突出、取得实效、深受好评的人员或工作进行表彰奖励;另一方面,社会科学普及主管部门要实施反向督查,对社会科学普及过程中敷衍了事、大搞形式主义的人和事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其整改完善。综上所述,大数据给社会科学普及带来了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有利于推动社会科学普及向数字化的转型。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必须正视大数据带来的时代变革,促进社会科学普及在主体、思维、方法、机制等方面的转变,助推大数据技术与社会科学普及的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提高社会科学普及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2017.12.09.

  作者:周良发 邓莹莹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名称: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普及应对策略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dzlw/12173.html

上一篇:电子通信抗干扰方法分析文章
下一篇:电力设施保护法律制度的地方立法趋势


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普及应对策略相关论文:

2022-09-20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路径
2022-07-18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实践
2022-07-14工业机器人在汽车智能制造中应用
2022-06-285G网络技术智能收割通信系统优化
2022-06-27信息安全投资规划项目质量管理
2022-06-18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施工中运用
2022-06-15煤矿机电安装问题及提升措施
2022-06-09企业ERP建设前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议
2022-06-06力量训练器抑振参数集知识表达
2022-05-19机械螺纹类零件数控机床加工技术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