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 嵌入式Linux系统在数字化医||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医|| 采供血工作中优质护理||

成人下颌磨牙后管影像学

来源:职称阁分类:医学论文 时间:2020-05-05 09:47热度: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BCT)探究成人下颌管分支发生率,总结磨牙后管存在分型及形态特征并测量各位点间线性距离。方法系统随机抽取2017—2019年于贵阳市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拍摄的500例患者数据,所取样本经严格纳入排除标准后纳入分析,观测并统计下颌管分支数量、类型、比率等及磨牙后管的存在分型和形态学特点,并做相关测量。结果(1)研究最终纳入样本445例(890侧),发现分支神经管364侧(40.90%),其中最常见为牙管147侧(16.52%),其次为前行管118侧(13.26%)和磨牙后管99侧(11.12%),未见颊舌向管。(2)共计发现90例磨牙后管,其中男性44例,女性46例;左侧36侧,右侧63侧,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磨牙后管多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牙后管按形态与走向轨迹分Ⅰ~Ⅷ型,其中Ⅱ型管最多见,达50侧(50.51%),其次Ⅰ型管23侧(23.23%),Ⅵ型管最少见,仅1侧(1.01%)。(3)磨牙后管垂直高度平均(10.39±2.47)mm,水平长度平均(11.93±3.03)mm,磨牙后孔距第二或第三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CEJ)平均(11.55±5.37)mm,磨牙后管的平均起点管径和出口管径分别为(1.75±0.77)mm和(1.26±0.51)mm,起点管径宽于出口管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磨牙后管并非罕见的解剖结构,术前CBCT评估下颌管分支、磨牙后管形态有助于规避手术风险,制定更安全的手术计划。

成人下颌磨牙后管影像学

  【关键词】磨牙后管;锥形束CT;成人;解剖;下颌神经管分支

  下颌管是一条起自下颌孔,经升支、体部最后开口于颏孔的密质骨管道。在传统的观念中认为出颏孔前的下颌管通常表现单一。自197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报道发现下颌管并非单一无分叉,由下颌孔至颏孔的走行过程中不断有侧支向外发出形成分支神经管(bifidmandibularcanal,BMC),在众多的分支中,有一种起自下颌第三磨牙后方的分支管因其位置隐蔽、表现形态多样或涉及局麻失败[1]等特点而越发引起注意。根据Naitoh分类法[1],下颌管在第三磨牙远中发出分支后行走于磨牙后区的分支神经管,称磨牙后管(retromolarcanal,RMC)。磨牙后管作为一种解剖变异,可开口于磨牙区形成磨牙后孔(retromolarfora-men,RMF)。磨牙后管内容物主要由含髓鞘的神经纤维及小动静脉构成[2],若术中不慎损伤,可继发难以控制的术中出血,术后感觉异常、麻木、感染等[3]。近年来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下颌管其稳定性具有争议性,KRARUP等[4]发现在青春生长迸发期,下颌神经管发生外侧移位,但在矢状向、垂直向上有稳定性。周文莲等[5]一项长达6年头影定点测量跟踪报道发现,13岁时下颌骨各部位宽度的发育量已完成93%。在生长发育后期,下颌神经管的位置与形态逐渐趋于稳定。本研究通过纳入成年后的样本进行影像学分析,尽量减少因生长发育导致的下颌管位移变化,并借CBCT为工具,观测下颌管中各分支发生情况,归纳磨牙后管表现形态并测量各位点间距离,从而为临床操作提供理论数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系统随机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贵阳市口腔医院放射科拍摄的500例患者的CBCT数据进行研究。经样本筛查,最终445例符合以下纳入和排除标准,其中男性210例,女性235例;年龄18~88岁,平均40.4岁。按年龄划分[6],其中青年组(18~40岁)231例,中年组(41~65岁)181例,老年组(≥66岁)33例。1.2样本选择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2)颌面部对称无畸形,无严重影响下颌骨形态外伤、手术史;(3)CBCT图像清晰,无严重金属伪影。排除标准:(1)下颌骨外伤、手术史影响颌骨形态者;(2)下颌骨囊肿、肿瘤等明显占位性病变者;(3)CBCT图像不清晰,有严重金属伪影者;(4)严重牙周炎、颌骨骨髓炎患者。1.3样本拍摄本研究受测者均由放射科同一台CBCT仪(Kava3DexamCBCT,Germany)拍摄,拍摄时患者保持端坐位,取正中颌,眶耳平面平行地平面,面中线垂直地平面,围绕前额固定头部,电压120kV,电流5mA,分辨率0.250mm,曝光时间7~9s,调整预览图像后拍摄,使用IcatVision分析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收集数字影像资料。1.4测量内容与方法1.4.1分支神经管的寻找及分类所得CBCT影像均从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仔细观察寻找分支,以下颌管发出的分支与主管交叉形成的三角形骨岛作为分支产生的标志[7],并通过多界面对比,调节灰度、角度排除骨小梁、管内骨间隔等的干扰,发现分支按Naitoh's[2]分类法分类。1.4.2磨牙后管的分类根据所观测的磨牙后管的形态与走向轨迹,定义磨牙后管分以下八型(见图1)。Ⅰ型:磨牙后管走向呈直线走向;Ⅱ型:磨牙后管呈“C”形(或倒“C”形)的弯曲走向;Ⅲ型:呈“C”形(或倒“C”形)走向的磨牙后管中途发出额外分支向前;Ⅳ型:颞顶管[8];Ⅴ型:磨牙后管呈“S”形走向;Ⅵ型:呈“S”形走向的磨牙后管中途发出额外分支向前;Ⅶ磨牙后管开口于下颌第三或第二磨牙远中;Ⅷ型:起自下颌第三或第二磨牙牙槽窝,向后上方走形并开口于磨牙后区。1.4.3磨牙后管的线性测量测量磨牙后管垂直高度(L1):磨牙后孔中点距下颌管上缘的直线距离;磨牙后管水平长度(L2):磨牙后管起点距磨牙后孔中点的直线距离;磨牙后孔中点距下颌第三/二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CEJ)的水平距离(L3);磨牙后管的起点管径(WS)及出口管径(WO),见图2。以上资料均由同一人在同一台电脑上进行分析,所有距离均重复测量两次取均值。完毕后打乱所有资料,在两个月后进行重复测量。若同一样本两次测量判定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则请放射科专业医师二次判定。1.5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距离结果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对于磨牙后管的线形测量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于侧别、性别、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下颌管分支445例(890侧)患者的下颌骨影像学资料中,264例患者发现分支364侧(40.90%)。其中男性133例(50.38%),女性131例(49.62%);左侧170侧(46.70%),右侧194侧(53.30%),分支管在性别及左右侧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分段中,18~40岁人群分支发现率最高,达138例(52.27%),其次41~65岁113例(42.80%),66岁以上人群最低13例(4.92%),其侧别数分别为190侧、159侧、15侧。所有分支按Naitoh's分类法分类,其中磨牙后管99侧(27.20%),牙管147侧(40.38%),前行管118侧(32.42%),颊舌向管0侧(0),各型分支管具体侧别分布见表1。2.2磨牙后管共发现90例磨牙后管99侧,其中男性44例(46侧),女性46例(53侧);左侧36侧,右侧63侧。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侧磨牙后管多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牙后管按年龄分段,青年、中年、老年分别为42例、43例、5例。磨牙后管各分型中以Ⅱ型管最多见,其次为Ⅰ型管和Ⅷ型管,Ⅵ型管最少见。具体各型侧别数见表2,磨牙后管各位点的线性测量距离见表3。2.3磨牙后孔455例CBCT样本中观测到磨牙后孔51例(11.46%),其中男性27例,女性24例;左侧21侧,右侧34侧,共计55侧。磨牙后孔在性别及侧别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磨牙后孔按年龄分段,青年、中年、老年分别为22例、28例、1例。磨牙后孔平均宽度为(1.26±0.51)mm,范围0.53~2.92mm。

  3讨论

  根据CHÁVEZ-LOMELI等[9]的研究提出推测,人类在胚胎发育初期,下颌骨每侧均有三条独立神经管,分别支配前牙、前磨牙和磨牙。随着胚胎发育三条管道逐渐融合,如果融合过程中受外界干扰导致融合不全,进而可能诱发出现分支。同样,分支管的存在也反衬了下颌管的多样性:非单一的骨性管道。同样其隐蔽性和多样性可能对临床操作带来潜在风险,由于分支管内同样容纳并传递神经血管元件,因此这些结构的损伤涉及局部麻醉失败,术中局部出血,术后颊神经部分感觉丧失等[10]。传统的曲面体层片因其立体结构压缩、图像变形等局限性,下颌管分支发现率在0.08%~1.98%等[11-13],自1998年MOZZO等[14]首次将CBCT运用于口腔领域后,随着CBCT的迅速发展与改进,现已广泛运用于牙槽外科、种植修复、牙周牙髓等多领域。相较于传统螺旋CT,CBCT辐射量更低,分辨率更高,并具有三维高精度成像等优势[15]。国内外学者运用CBCT观测了分支管的发生率:9.80%~98.50%[8,16],较大的差异或源于地域、种族、观测手法等因素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下颌管分支发生率为40.90%,其中最常见为牙管(16.52%),其次是前行管(13.26%)和磨牙后管(11.12%),未见颊舌向管,这与刘国春等[17]的研究类似。在侧别方面,有研究得出右侧分支多于左侧[16],本研究未见性别、侧别分布差异,这与余蕾等[18]、ORHAN等[19]、OYUNTUGS等[20]的研究一致。分支在各年龄段的表现上,约95%的分支集中在65岁以下人群,提示中、青年人需更谨慎分支管的存在。在地域方面,四川地区分支发生率在13.80%~19.33%[18,21],广东10.84%[22],胡涌昕等[23]得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分支发生率在23.83%,本研究可见贵州地区分支发生率高于上述地区。磨牙后管及孔均属下颌骨内的解剖变异,作为下表2各型磨牙后管的构成颌神经管的衍生侧枝,磨牙后管伸展达第三磨牙远中、磨牙后区等位置,穿过磨牙后孔的神经血管可继续向外延展到第一磨牙颊侧牙龈[24]。SCHEJTMAN等[25]指出,离开磨牙后孔的神经支配部分颊肌、下颌骨后部、第三磨牙和磨牙后垫的黏膜。因此,磨牙后管涉及术中局部麻醉失败、正常分布的颊神经感觉丧失和局部出血等[10]。并且作为一条潜在的运输管道,它的存在为肿瘤侵袭、感染扩散提供了新的途径。针对磨牙后管的研究其发生率在5.38%~75.43%[26],本研究为11.12%,性别分布未见明显差异,但右侧多于左侧(P<0.05),这与CAPOTE等[26]的研究有趣的一致。进一步发现,ORHAN等[19]、HAN等[27]、张啖[28]的研究均是如此,尚未发现任何解释针对这一现象的发生。年龄分布同分支管类似,小于65岁以下人群占比约94%,中青年占比基本一致,仅有5例老年病例,这可能受限于纳入老年样本量偏少等原因。本研究根据所观测的磨牙后管形态细分八种类型,其中约半数表现为“C”形的Ⅱ型管,其次为直线的Ⅰ型管。在SISMAN等[29]的研究中,磨牙后管以略微弯曲最常见,其次是垂直形,PATIL等[30]的研究亦是如此,可见在磨牙后管的形态表现上不少研究有相似性。此外需注意的是Ⅶ和Ⅷ型管,CBCT上见Ⅶ和Ⅷ型管直接连通第三磨牙远中牙周间隙,因此管内的血管神经可能与牙周膜间隙内的细小神经血管相吻合[30],在拔除第三磨牙时须额外留意,本研究中两种管共占比14.14%。本研究通过CBCT探寻了下颌分支管的发生率、磨牙后管存在的表现类型及各位点距离。磨牙后管因富含神经血管,表现形态多样而对磨牙后区手术带来了潜在风险,而CBCT是识别这种变异的最佳方法。因此,在涉及该区域手术前确认磨牙后管的存在及走形是极其必要的。

  作者:胡腾 冯红超 王朝辉 邵敏 余鑫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 贵阳市口腔医院

文章名称:成人下颌磨牙后管影像学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yxlw/15761.html

上一篇: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所致不良反应
下一篇: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


成人下颌磨牙后管影像学相关论文:

2022-07-16临床药学本科生毕业课题设计教学
2022-04-27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创新路径
2022-04-18嵌入式Linux系统在数字化医疗设备中实践
2022-04-14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性胃溃疡临床
2022-04-09食品防腐剂的生产和使用
2022-04-02口腔医学专业分类就业观念
2022-03-29临床护理路径在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
2022-03-28手术室优质护理对剖宫产产妇影响
2022-03-26采供血工作中优质护理
2022-03-26普外科护理中细节化护理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