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 嵌入式Linux系统在数字化医||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医|| 采供血工作中优质护理||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来源:职称阁分类:医学论文 时间:2018-11-27 10:38热度: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的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关于中医学的一些思维方式的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和;中医学;思维方式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而中医学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故其理论的构建离不开一个“和”字。“和”是要素、方法与结果的融合,即多样性的事物或元素在一定的标准(方法)下相互调节、协同最终形成具有“生”的功能的元整体的过程与状态。“和”的思维方式即是以“和”为中心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来看待事物。中医学之“和”不仅指的是“和”的过程与状态,更多指的是“和”的思维方式,即以“和”为中心来思考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与养生的思维过程。中医学“和”的思维方式是其它思维方式的本质表达,它贯穿并主导着其它的思维方式。笔者将通过对象思维、整体思维、辨证思维以及治未病思维中“和”的思维的阐述来探究中医学“和”的思维方式。

  象思维

  象思维是以“象”为核心建构的思维方式,指的是以客观事物自然整体显现于外的现象为依据,以物象或意象为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以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把握对象世界的普遍联系乃至本原之象的思维方式[1]。中医学将这种思维方式归结于取象类推与取象归纳、演绎两种模式。

  1.取象类推

  取象类推指的是在观物取象的基础上根据相同点或相似性进行类推以达到发现新的知识与说明问题的一种方式。如《素问•离合真邪论篇》“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中通过不同的气候对河水的影响,得出温和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寒气具有凝泣、缩敛的功效,热气则具有沸腾的功能等规律。这些规律同样适合于人自身,故“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中医学众多的理论或治法的创新都来源于这种类推,如“提壶揭盖”治疗癃闭;补益脾土治疗口腔溃疡;泄气分热治疗热入营血;百合、紫苏治疗失眠等。类推得以实现的根源就在于人与自然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即人通过对自然规律的遵循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取象类推得以实现的深层根源。

  2.取象归纳、演绎

  取象除了类推以外更重要的目标是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才能使以“象”为核心的理论形成自身的整套系统。中医学取象比类中的归纳与演绎指的是通过归纳提取共象,然后又以共象为基础对个象进行演绎推理[2],这其中当属气、阴阳、五行理论的演绎推理更为典型。

  2.1气理论的演绎推理

  气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自然界的气流与人体的呼吸等,古人将其归纳为肉眼看不见的极其精微物质,后来将人体肉眼看不见的物质、现象、功能、作用、性质等均冠之以气之名[3]。气的功能与作用更多的是靠运动来呈现,其运动有升降出入之分。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是人体“生”的标志,失常则意味着疾病的产生,而废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在人体内的升降出入是受一定目的所引导的,而这种目的就是“和”,没有“和”的引导,气如何在体内周流不息的运转,而不发生冲突也不冲出体外?故说“和”是气机升降出入正常的深层原因,是其决定者。

  2.2阴阳理论的演绎推理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其中的“一”指的是相互对立、转化、互藏与互根的关系。如何让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在同一个整体内生生不息呢?互根互转互藏是自发的必然的结果,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不进行这样的选择,处于对立关系当中的两者可能最终只有一方的存在,即有热无寒或有寒无热、有动无静或有静无动、有暗无明或有明无暗、有升无降或有降无升等,而现实中两者生生不息的共存状态否认了这一选择。阴阳间这种自发的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且互根互藏的关系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故阴阳的关系也可用“阴阳自和”来表述。故说“和”是阴阳关系的深层主导者与决定者。

  2.3五行理论的演绎推理

  阴阳之间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且互根互藏的关系决定了事物并不完全处于绝对的阴阳关系当中,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古人根据阴阳所占的比例将其划分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阴阳对等5种状态,又根据5种状态所发挥的功能以及相互间的制约与生化作用,用木火金水土来概括这5种状态。用木来呈现少阳的升发功能,火呈现太阳的生长功能,金呈现少阴的肃杀与收敛功能,水呈现太阴的收藏功能,土呈现阴阳对等的化育功能,虽有牵强,但鉴于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生克乘侮的关系将“阴阳自和”的关系进行了更细致的解说,突出了多种异质事物是如何在一个元整体中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和”关系。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为“和”的运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模式。中医学将五行理论引入了医学,用来说明人体脏腑经络“和”的运转,将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以及人类能通过视、嗅、听、味、触等感知的现象与事物,如颜色、口味、气味、情志、植物、牲畜、谷物、气候、季节、时辰、星辰、声乐、数字、脉象、药物乃至性格等统归于五行之下。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将人自身与自然、社会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生生不息的有机整体。总之,中医学的气一元、阴阳、五行理论是一脉相承,其运转都离不开深层的规律“和”,“和”既是其目标也是其引导者与决定者,还是其最佳的状态,故说“和”是象思维中取象归纳、演绎的最深层的本质。

  整体思维

  中医的整体思维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一是人与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二是人的生理和心理是一个整体;三是人体生理上的脏腑、气血、经络是一个整体[4]。1.人与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人一出生就置于一定的外部自然与社会环境当中,人是自然与社会的一部分,故人与外部的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通过对自然规律的遵守-天人相应与不破坏自然自和的能力-无伐天和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恬淡虚无的人生态度与仁心仁爱的相处方式来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社会这一整体的生生不息。和谐是这一整体生生不息的深层原因,离开了“和”,这一整体将陷入一损俱损的悲惨处境。2.形神是一个整体形神二者是生命的基本表现形式,只有形神俱备,人的生命才能得以产生与保存,正如张景岳在《类经》中所言:“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为全体”。形与神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形为神之质,神本形而生;神为形之主,形本神而存。形与神俱是人体健康的一种呈现形式,养形可以促进神志的和谐,养神也可以促进形体的养护;形损易致神损,情志不畅也容易造成相应脏腑的疾病的产生;当神与形离则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形与神之间的关系就是阴阳之间关系的具体化,两者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即处于相互对立与转化以及互根互用的关系当中,因此,“和”也是形神共存的内在支配规律。3.人体生理上的脏腑、气血、经络是一个整体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结于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遵循的是五行的生克乘侮的规律,而五行的生克乘侮根植于内在的“和”的规律,以“和”为目标与导向。人体的气血之间同样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临床治疗中,经常会在补气的同时加以补血养血之物,如补中益气汤;在养血与活血中增加大量的补气药,如补阳还五汤等,体现了血中求气,气中求血的治疗原则。这与左右归饮、左右归丸遵循着同样的治疗法则,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疗法则的一致意味背后所遵循的规律一致,气血同样也是阴阳的具化,其背后都遵循着“和”这一规律。因此,中医学“和”的思维方式是其整体思维方式的本质表达,并且贯穿于整体思维的始终。

  辨证思维

  中医学的辨证思维指的是通过望、闻、问、切所得之象来推断人体内在的生理与病理的变化,得出病因病机的一种思维方法,简单而言就是“司外揣内”,即《灵枢•本藏》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国医大师孙光荣将这种司外揣内的思维方式分为3个步骤: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是其“中医辨治六步程式”的前三步程式[5]。通过对四诊所呈现的症候群的分析得出其背后的共同点就是证,即四诊审证;继而通过对证的审查,明确其病因是外因六淫、内因情志或是饮食、劳倦、房事、蛇虫等不内外因,即审证求因;最后分析病因是如何作用于人的机体从而导致相应证的产生即求因明机。由于人体是一个自和的自组织体,它遵循着自身的规律运转,当病因袭击它而致病时,会阻碍其正常的自和功能的运转,同时人体也会做出相应的应激反应来进行调整。中医学在明机时,一定要分清楚哪一些是正常的自和功能受到阻碍,哪一些是应激反应,而应激反应是不需要进行治疗的,它会随着自和功能的恢复而消失。如太阳病的风寒袭表时,因寒导致的头身疼痛与恶寒是人体体表的阳气被风寒所遏制而产生的自和功能失调的结果,是需要治疗的,而发热则是人体的一种与表寒相对抗而产生的应激反应而已。当明确病因是如何作用于人体的机体时就意味着疾病的病机得以阐明,人体的主证也得以确立,同时也意味着“揣内”的结束。辨证思维总的作用表现于在人体的自和机制上审察人体不和的根源,因此,中医学的辨证思维离不开其“和”的思维方式。

  治未病思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其明确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维方式为治在病而未起之时即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病瘥防复。1.未病早防未病先防与病瘥防复可以用未病早防来概括,其共同点是生命暂时处于“和”的状态,通过提前采取防护措施和干预手段,预防“不和”状态的产生。中医学通过顺应自然来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通过修身养性与适量运动来维持形神之间和谐;通过饮食和宜与房事有节等维持人体脏腑气血经络之间的和谐,即通过预防中医学整体观3个层面的不和,来维持人体生命“和”的健康状态。2.病后防变欲病救萌与已病防变可以用病后防变来概括,两者的共同点是生命暂时处于“不和”的疾病状态,通过早治疗、早预防的手段与措施,阻断疾病的进程,安未受邪之地,最终恢复人体“和”的健康状态。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总遵循着由浅到深、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及早采取治疗与预防措施,将会阻断疾病朝深、重、复杂的过程演变,恢复人体健康的“和”状态将会变得相对容易,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同时根据人体阴阳五行自发的传变规律,提前安抚尚未受邪但又容易受邪之地,斩断疾病相应的传变方向,也属于病后防变的范畴。如因肝木易克制脾土,故见肝病时,先实其脾,阻断脾土因肝木克制而导致的疾病的产生。因热能伤津,故见温热病时,先顾护其阴液。未病早防防的是人整体观的3个层面的不和,也即维护人体的自和功能;病后防变防的是疾病“不和”程度的加深,也即加快人体自和功能的恢复。因此,中医学的治未病思维与“和”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和”的思维方式是治未病思维的深层决定因素。

  小结

  中医学的“和”的思维方式贯穿于象思维、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和治未病思维中,成为其思维展开的深层主导者与决定者。从“和”的视角来阐述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比单独从象思维、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和治未病思维来阐述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更加深刻,也更容易让人理解中医学是如何构建自身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与养生体系,从而为实现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邢玉瑞.中医象思维研究述评.现代中医药,2015,35(30):53-57

  [2]邢玉瑞.中医象思维模式研究.中医杂志,2014,55(17):1441-1443

  [3]孙相如,何清湖.藏象理论与中医文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44

  [4]何清湖,孙相如.中医:“和”文化孕育的“和”医学.中国中医药报,2013-7-31(3)

  [5]孙光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中医辨治六步程式.中国中医药报,2017-5-10(4)

  作者:陈元 何清湖 易法银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贵阳中医学院

文章名称: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yxlw/10899.html

上一篇:眼科手术的护理配合
下一篇:护理实习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相关论文:

2022-07-16临床药学本科生毕业课题设计教学
2022-04-27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创新路径
2022-04-18嵌入式Linux系统在数字化医疗设备中实践
2022-04-14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性胃溃疡临床
2022-04-09食品防腐剂的生产和使用
2022-04-02口腔医学专业分类就业观念
2022-03-29临床护理路径在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
2022-03-28手术室优质护理对剖宫产产妇影响
2022-03-26采供血工作中优质护理
2022-03-26普外科护理中细节化护理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