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大学生三农情怀及培养路|| 本科院校信息安全与管理|| 民办学校管理会计信息化|| 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

高校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

来源:职称阁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19-07-08 11:44热度: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高校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高校智库建设的相关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高校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

  关键词:智库建设;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一、高校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与现状

  (一)高校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

  智库的成功离不开高素质的领导者和坚实的创新团队,各国先进智库都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保障,把高学历、跨领域、国际化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1]。从国外一流大学智库的发展历程来看,如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外交与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等,高端人才队伍支撑高校智库建设,高校智库建设促进高端人才培养。从我国对高校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的研究来看,学术界更多关注人才培养对智库建设的重要性,认为人才是智库的第一资源,是影响智库发展的核心因素;高端智库人才的短缺,是高校智库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瓶颈[2]。因此,要加大对学术领军人物的扶持力度和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积极打造新型智库品牌。

  (二)高校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

  人才培养功能是高校智库区别于政府智库和民间智库的显著标志,也是高校智库优势之所在[3]。国外关于高校智库功能的研究基本是遵循“知识-政策”关系的分析框架[4],将智库功能界定为跨学科研究,并提供政策咨询。在这一逻辑前提下,国外一流高校智库的人才培养功能较为突出。在相对成熟的大学体系和较为完备的智库系统下,大学智库通常同时具备政策研究和该领域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任务,成为高端人才的中转站。我国虽然也部分吸收借鉴了高校智库发展较为成熟的英美等国的经验,但智库的人才培养功能相对弱化。由于受到传统“学术本位”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国内大学智库还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限,对公共政策有影响力的高校智库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整体上看,多数高校智库更侧重于政策研究,在对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较为薄弱。

  二、高校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一)国际经验

  欧美地区的大学智库建设起步较早,并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智库领军人才,同时,这些领军人才服务于智库,进一步扩大智库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从而形成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国外一流高校智库基本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类智库也被称之为“国际研究院”。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和高质量的研究生教学体系是其主要的特色优势。通过多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周密严谨的课程设置,国际研究院推动院内的研究生积极参与实践部门和具体项目的训练,对培养过程和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输送了一批懂实务、接地气的政策人才[5]。

  (二)国内经验

  近年来,高校智库依靠学科齐全、人才聚集、国际化程度高等特殊优势,已经发展成为国家智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主要发挥决策咨询功能,人才培养功能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基本遵循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院为主体,按照一定学科或专业划分,培养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的专业人才。各地各高校在掀起智库建设热潮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但是,国内高校智库的建设是一种政策推动行为,大多数高校智库与人才培养存在脱节现象[6]。高校智库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设立学位项目;二是作为实习的平台;三是作为博士后流动站;四是借助高校的助管渠道。总体而言,将学生视为人才培养的对象较少,形式上也较为单一[7]。

  三、高校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构建

  (一)战略协同机制

  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决定了其互动机制首先应该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构建,即实现高校智库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战略的协同。教育部2014年出台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高校智库推进计划》,明确界定了人才培养是高校智库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校在制定智库发展战略时,必须要与人才培养紧密的结合起来。智库应当结合自身优势,开设社会调查、统计学、政策分析、文书写作、对外宣传等具备较高专业性和针对性的课程,培养和输送政策科学类的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的对象不仅包括在校学生,而且应当涵盖教师和研究人员,既培养决策部门需要的“战略科学家”,也可以为其他类型智库提供政策研究与咨询人才。同时,在制定人才培养战略时,要打破传统的学院制培养模式,探索通过智库平台整合最优质的校内资源来培养社会急需人才。通过吸纳智库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打破学院与学科的界限,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科壁垒、协同障碍与师资瓶颈,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二)制度联动机制

  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功能,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重视,国内各高校也很早就开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校总体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智库发展战略,在高校通常属于较低层级的规划,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制定。因此,只有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智库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战略的紧密结合。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制度:一是智库评价制度,高校应尽快研究制定智库考核评价办法,重视智库的人才培养功能,在评价体系中赋予其较高的权重,进一步激发智库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内生动力。二是经费投入制度,充分、稳定的经费是智库发挥各项功能的前提和保障。当前,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较大,大多数高校都将教育教学改革、办学条件改善、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等纳入到年度预算,但是在智库建设方面却投入较少。因此,要结合学校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战略,科学的统筹编制预算,将智库建设相关的经费投入纳入到常规稳定的经费支持中。三是人事管理制度,高校的人才培养有专门的师资队伍支持保障,而智库工作的承担者则通常是兼职。应当通过创设与完善科研型教师制度来解决高校智库建设的专人专岗问题,并充分考虑岗位设置的灵活性与流动性。

  (三)综合改革机制

  战略协同、制度联动都是对高校传统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高校内部不同条块的改革相互关联、错综复杂,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孤立进行,而应与其他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共同推进。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也是如此,它需要学校层面总揽全局,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同时,由于每个高校的具体校情不同,综合改革没有统一的既定模式,这就要求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是高校新旧观念、体制之间的博弈,因此,这项改革面临较大的阻力和困难,只有立足校情,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整体推进各项制度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改革效果。总之,由于当前我国高校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联性较低,严重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因此,只有从制度创新着手,通过构建战略协同机制、制度联动机制、综合改革机制,促进二者相互融通、协同发展,才能突破传统的体制惯性约束,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保障。

  作者:王诗苇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文章名称:高校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jylw/13194.html

上一篇: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策略
下一篇: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


高校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相关论文:

2022-07-15写生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重要性
2022-07-12高中思想政治情境素材选取
2022-07-11珍珠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用
2022-07-06科学与人文下绿色化学教育
2022-07-04幼儿户外游戏区域优化策略
2022-07-02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2-06-25个案管理下高校心理危机管理
2022-06-22民族歌剧经典片段表演艺术
2022-06-20选择题在口才训练中应用
2022-06-14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