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大学生三农情怀及培养路|| 本科院校信息安全与管理|| 民办学校管理会计信息化|| 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

青年学学科理论的普及和应用

来源:职称阁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18-08-02 12:01热度: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青年学学科理论的普及和应用的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青年学勃兴的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一篇优秀的论文供相关人士参考。

青年学学科理论的普及和应用

  关键词:青年学研究;学科体系;学科理论;普及应用

  一、青年学勃兴的新机遇

  2015年7月,新华社授权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群团工作学科建设,群团工作研究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4月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加强青年学研究[2]。”中共中央2017年5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要“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3]”。上述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为我国青年学的勃兴提供了新的机遇。《意见》提出的加强群团工作学科建设,落实到共青团,首推的当然是青年学。共青团工作的对象是青年,做的就是团结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工作。在共青团95年的工作实践中,对于如何认识青年,如何对待青年,如何促进青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何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充分发挥青年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和由此升华的理论,有了加强青年学学科建设的扎实根基。共青团还有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青年院校和科研机构,有一支雄厚的研究青年学的科研队伍和力量。现在是已经到了推进青年学学科建设的大好时机。《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发布的第一部青年发展规划,对促进我国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发挥青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生力军作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把“加强青年学研究”列入这部国家级的规划,是党和政府对这门新兴学科的充分肯定,是对全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是落实《规划》不能或缺的理论指引,更是对青年学学科建设的有力推进。通过加强青年学研究,为实施《规划》的重点项目和实现《规划》的发展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必将大大提高实施重点项目和实现发展目标的科学性和成功率,而我们又可以从实施重点项目和实现发展目标的实践经验中,提炼青年发展的新原理,滋养青年学的理论内涵,完善青年学的理论体系。实施青年发展规划与加强青年学研究这种互为促进的逻辑关系,为青年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丰富与完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加强青年学研究,还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新任务。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任务。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他还特别突出提出:“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4]。”青年学正是一门对促进青年一代全面发展和提高青年工作科学性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强青年学研究,必将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突破点做出理论贡献,同时又推动青年学学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青年学30年发展的再前进

  面临如此良好的发展机遇,青年学研究应当怎样加强?科学技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都是经由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努力,一步步地走向丰富与完善的。青年学的发展和其他学科一样,都要有一代又一代人承前启后的持续努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5]。”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代又一代人承前启后的过程,科学发展的过程也无例外。当今加强青年学研究,也需要有“世代的依次交替”,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以前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所以,现在加强青年学研究之道,不是割断历史的重起炉灶,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以往的青年学研究,并在已有的基础上求得新发展。因此,就有必要对我国青年研究的历程,尤其是青年学学科兴起的历程,有个客观、全面的了解。1.青年研究学科建设的初探我国的青年研究始于何时?目前的研究都是以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起始,至今有102年的历史,但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兴起。对青年研究学科化的研究,最初的探索是研究共青团,研究以青年为特定工作对象的共青团工作理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共青团中央就对中央团校提出了研究共青团工作理论的要求,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团校校长胡耀邦十分重视共青团工作的理论研究,极力倡导在教学和科研中钻研共青团的学问。为此,中央团校于1955年设置了青年工作教研室,有组织地强化了共青团工作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中央团校更开设有“青年与青年特点”的专业课,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理论,深化对青年全面系统的研究。历经20余年教学与研究的积累,笔者在多年讲授“青年与青年特点”课程的教学讲义基础上,于1983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结集出版《青年特点与共青团工作》[6]。这是笔者研究青年的第一部专著。这部著述,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青年期的本质特点、青年期的生理特点、青年期的心理特点、青年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青年的特殊利益和要求等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青年和青年特点,并对正确认识当代青年,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中央团校教育正规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于1983年开始举办纳入国民教育具有大专学历的大专班。中央团校大专班开设的专业课教学的教材需要,促进了共青团工作理论的学科研究。笔者与多名学者集50年代以来教学与研究的理论成果,着手编写《共青团工作理论》教材,并于1984年在北京召开首次全国共青团工作理论研讨会,开启了向学科化发展的进程。当时也有学者主张将这一部教材冠名为“共青团学”,但笔者与其他撰写者认为,学科建设还属初探,以缓称“学”为宜,故而,由笔者主编的这部教材于1985年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仍定名为《共青团工作理论》[7]。这部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知识对青年概念、青年特点、青年观、青年需求、青年教育以及青年运动和共青团运行规律,所做出的理论解析和体系构建,提升了专业课教学的学术水平。在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上,这也是一次具有尝试性的探新,并为青年研究向更高层级—青年学发展,积累了学术攻关的经验,打下了学科创新的根基。2.青年学的兴起青年学在中国的兴起,有一个从青年研究向青年学发展的过程,其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的需要。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8]。”这句名言表明,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动力。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在20世纪中期就敏锐预见:“本世纪末到下一个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学科时代。”他以“迎接交叉学科的新时代”为题,特别强调交叉学科的兴起缘于社会的需要。他说:“科学学上有一个著名原理,意思是说,科学的突破,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9]。”每门科学技术的发现,都有当时的社会需要的背景,不会有人去研究无社会需要又不实用的科学技术,即使有人做无视需求的所谓学问,那也只能是徒劳无功。20世纪80年代青年学兴起的动力,主要来自当时的两大社会实践需要:一是青年工作科学化和青年研究学科的需要。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青年解放思想,投身改革前列,青年自身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增多,青年的健康成长以及青年工作的科学化,都需要有系统化的青年研究理论指引;二是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的需要。国家教委根据党中央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的要求,于1984年开始在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因此,在专业课的设置中特别需要有一门科学地认识和引导青年的专业课和开设此专业课所需的教材。正是这些社会实践需要的呼唤,青年学这门新兴学科在社会科学园地破土而出。青年学首先从哪里破土,也是源于哪里的需要最迫切而且最有可能。先说最有需要:1985年在中央团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开设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迫切需要为专业课教学提供教材。再说最有可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拥有当时全国独有的研究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资料室,有比较丰富的资料积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有中央团校3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的经验,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积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青年工作系有20余人的科研力量,拥有一个老、中、青几代研究人员组成的学术攻坚团队。所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建院之初,就极力推进从青年研究到青年学的研究,把青年学学科建设和开设青年学课程,列为学院的办学特色。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领导下,由笔者主持的学术攻关团队于1986年11月完稿的《青年学编写大纲》,意味着青年学学科建设的启程。当年12月举办的全国首次青年学研讨会,围绕《青年学编写大纲》开展的学术研讨,对青年学的诞生有重大的意义。正是这次高质量的学术碰撞和交流,开阔思路,集思广益,使我们能够在《青年学编写大纲》的基础上求得学术质量的再提升。这次研讨会,堪称青年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吸纳全国青年学研讨会上众多学者的学术高见,又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推敲修订,由笔者主编的《青年学》教材于1988年1月出版问世。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宋德福作序盛赞:“这部理论专著的出版,标志着青年研究向学科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时代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促使青年研究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于是,《青年学》历史地诞生了[10]”。有人说,青年学研究只是热在共青团,没有什么社会影响。事实胜于雄辩,了解青年学发展的人都知道,早在1988年,当时的国家教委思想政治教育司就已经将青年学列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采用这部《青年学》为教材,并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国高校青年学教师培训班和全国青年学研讨会。至于青年学的著述,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热到教育界和社会科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出版的20余部青年学著述和青年学教材,至少有16部是出自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现为西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社会科学院、四川社会科学院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学者。一个严谨的学者,对于学术问题,是不会罔顾事实而轻率做出否定判断的。事实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青年研究向青年学发展,在教育界、社会科学界和共青团界可谓高潮迭起,成果纷呈,欣欣向荣,学术活动也是连绵不断。当然我们也深知,青年学在我国诞生至今仅30载,同许多学科特别是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还显得相当稚嫩。可是令人欣慰的是,在这片理论园地里,已经汇聚着日益众多的耕耘者,许多相关学科的学者,也运用各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来研究青年群体,为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添枝增彩;许多实际工作者,更加重视理论思维,用更加广阔的理论视野和追踪青年时代风貌的调研成果,不断丰富和拓展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内容和框架。3.在双轨并进中求发展青年学的诞生,是青年研究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的学术结晶。以往的单学科研究,往往只能运用某一门学科知识研究青年的某一侧面,难免出现“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缺乏对青年整体的全面认识。青年学,统一从各个侧面研究青年的学科,为青年研究构筑了一个综合各学科理论的平台,从而使对青年的研究突破学界只限于某一学科理论的“画地为牢”,打通学科间的“壁垒森严”。有人说,青年研究无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甚至可以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乃是对青年研究的制约。此说显然是一种误判。做学问需要有整体认知的视野与本领。如果没有青年研究向青年学的发展,青年研究永远只能徘徊于一些相关学科门旁,难以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青年做整体研究中,把青年研究推进交叉学科之门,从而奠定青年学的学科地位,形成一门屹立于社会科学之林的具有独特地位的综合性学科。青年学形成的这种特殊功效和学术地位,已无可置疑地镌刻于史卷上。然而,近30年青年学的发展也不是直线上升,其发展轨迹也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向前。进入21世纪以后,青年学的发展虽然仍在继续,仍出版有包括黄蓉生所著的《青年学研究》(2004)、笔者所著的《青年学新论》(2007)和温凌云主编的《青年学基础理论教程》(2017)在内的一些新著,但从全国范围来看,青年学的整体发展则相对沉寂。可喜的是,近年来一批有良好学术背景的年轻学者,热心参与青年学学科建设,他们的关注、反思、批评和研究,为青年学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现在,面临新的历史机遇,青年学研究进入又一个新的发展期。青年学这门新兴学科要在落实《意见》和《规划》中求得新发展,要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中求得新突破,就有必要对30年的发展历程做全面了解和深入总结。当我们认真回顾以往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借鉴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成功之道时,就会发现当今青年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亟须双轨并进,在学科体系丰富完善和学科理论普及应用上攻坚创新。

  三、青年学学科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青年学这门新兴学科只有30年的发展历程,同其他学科相比稚嫩之处自不在少,又与众多学科有交叉与综合,因而丰富完善青年学学科体系的努力,一是要奉行“以我为主,博取众长,融为一体,自为一家”的十六字方针,二是要勇于在已有的基础上开拓前行。1.奉行十六字方针奉行十六字方针,重点是要在“我”“博”“融”“家”这四个方面精心钻研。“我”,即立足于青年,立足于对中国青年的研究。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今加强青年研究的重点所在。研究青年学,要研究的就是青年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文中论及社会科学,就鲜明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11]。”任何理论的抽象,都是以生活为自己的丰厚土壤的。青年学学科体系的丰富与完善,要善于到从事实际活动的青年人中去调查研究,追随青年现实生活过程,了解青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求与变化,发现青年成长的新问题,总结青年发展的新经验,从广大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实践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揭示出目前尚知之不深或不为人知的规律,由此拓展研究领域,补充短板,丰富内涵。要克服同青年实际生活相脱节的学究气,切忌远离青年现实发展的冥思苦想,也不能只靠名词概念的推论和演绎。加强青年学研究,应当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不再是“僵死事实的搜集”,也不再是“想象的主体想象活动[12]”。“博”,即广泛吸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这是新时期众多新兴学科发展的必需。正如《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的前言所述:“随着对客观和主观世界认识的深化,人们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时开始寻求以多维视野为特征的新型思维和研究方式,博取各门学科之长,从各种不同学科角度来研究同一问题。从这个意义来说,学科是一种视野,一种方法[13]。”青年学的“博”,就是要有多维的视野,吸纳一切与青年有关联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一些传统的学科理论,如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要继续坚持,努力提高吸纳的深度。对一些新兴学科理论,如人才学、管理学、传播学、世代理论、互联网技术、统计学等学科,要解放思想,跟上社会科学的新发展,更广泛地去学习、吸纳和运用。在广纳古今中外与青年搭界的理论知识中,充分体现青年学的时代特色和综合特色,进一步增强青年学在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中的理论支撑作用。同时,在吸纳中,又要有分析和鉴别,立足中国的国情和青情,善于取众之长为我所用,避免囫囵吞枣的消化不良,避免良莠不分的全盘照收。“融”,即引进的多学科理论,还要善于融会贯通。青年学的“融”,就是要在“以我为主”中,对各相关学科中对“我”有益的理论知识,通过综合运用,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青年学学科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从以往的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社会科学学科辞典》所列的800多门学科,多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多是多学科的综合[14]。可见,青年学的丰富与完善,在“博”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对多学科的综合能力。要努力在交叉相融的综合中,探索青年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构建拥有青年学特色的学科体系,注意避免生搬硬套的杂拌和无内在联系的移植。“家”,即以青年为特定研究对象,运用一切与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相关的学科理论,通过融会贯通的综合研究,在社会科学之林树起一门新兴的青年学。据198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新学科手册》(杨国璋等主编)的统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内外社会科学的新学科,已达140余门[15]。这些新兴学科的特点,都是建立在多学科的地基上,具有综合渗透性、远邻杂交性和前沿交叉性。青年学就是要成为这样的一门新兴学科。所幸的是,时隔三年,199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社会科学学科辞典》(张光忠主编),青年学已名列其中。这部辞典对青年学这一词条的诠释,篇幅达1800余字,关于青年学学科的研究历程、青年学学科的性质、定义以及青年学学科的任务,都是采纳1988年出版的《青年学》教材,并将此列为该词条的阅读书目[16]。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坚定学科自信,不受干扰,继续努力,通过更进一步的丰富完善,为青年学学科建设强基固本,促青年学枝繁叶茂地屹立于社会科学之林。2.着力于攻坚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7]。”习近平同志的这一名言,对于当今加强青年学研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青年学学科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关键在创新。加强青年学研究,当今最需要的是增强创新的意识,鼓起创新的勇气,在学理发现、规律揭示和体系构建三个着力点上攻坚创新。青年学学科的生长,离不开本学科的学理根基。有人说,青年学就是没有自己独立的学理根基。其实,只要读过1983年出版的《青年特点与共青团工作》,1985年出版的《共青团工作理论》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出版的青年学的诸多版本,应该不难发现,我国的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已经有自己明确的逻辑起点,已经有自己的研究范畴,已经在青年概念、青年本质、青年特点等学术领域,有了自己长久积累的学理根基。青年学学科建设正是建立在这些学理学说之上。还有人说,青年学没有元理论。什么是元理论?元理论之说始于西方,元的原文为meta,它与某一学科名相连所构成的名词,意味着一种更高级的逻辑形式。元理论是学科的基础理论。上述学理学说以及据此构建的逻辑形式,正是青年学的基础理论或称元理论。当然我们也不应隐讳,这门诞生不久的年轻学科,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不少有待深化之处,都有不小有待开拓的空间,学理学说的逻辑关系和理论体系,也有待更高层级的创新。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无不有理为据,有规可循。列宁说:“规律是宇宙运动中本质的东西的反咉”,“是现象中巩固的(保存着的)东西[18]。”事物的发展,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现象,也有内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笔者在1988年出版的《青年学》教材中,为青年学做的定义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知识对青年做整体研究的科学。它以青年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它的任务是,揭示青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青年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青年的特殊需求发生与引导的规律[19]。”应该承认,这只是学科建设中一个初级的探究,还要继续推进由浅入深的发展。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反映的是学科的学理学说与揭示的规律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在1988年出版的《青年学》教材中,笔者对青年学的理论体系做了如下的构建:这样的构建,虽然具有一定的拓荒意义,但从30年来青年研究与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果来反思,多有不尽完善之处。现有各种版本的《青年学》,虽然各有所长,内容结构也不尽相同,但尚缺实质性的体系突破。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加强,重要的是不自我陶醉,不原地踏步,要有革新的意识和勇气,勇于听取各种学术批评,勇于正视自己的不完善,无论是学理内容或学科体系,都不能把功夫只用在章节的排列组合上。要极力倡导学术创新,在体系结构的逻辑关系上,学习借鉴人才学、传播学等一些新学科的发展经验,归纳青年学研究的新见解新成果,构建具有新突破的青年学学科体系。

  四、青年学学科理论的普及和应用

  屹立于社会科学之林的任何一门学科,其生命力不仅体现于科学的学理学说和严谨的学术体系,而且表现在有应用于实践的功力。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从来都应当是理论与应用并重。这也就是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倡导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与成果应用相互促进[21]。”因此,在加强青年学研究中,我们不但要重视学术思想和学科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还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回顾青年学30年的发展历程,走的正是这条学术研究与普及应用双轨同进之路。然而我们又不能不遗憾地看到,在学术研究与成果应用的天平上,成果应用这一端明显偏轻。不少人对成果应用在青年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关心和重视,甚至有人鄙视应用,将其贬斥于学科建设之外。显然,这是不利于青年学发展的一种偏误。科学理论的力量在于应用。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需要在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中展示活力,展现存在价值;研究成果的正确性,需要在实践应用中接受检验;学科的丰富完善,也需要在实践应用中获取新知,求得创新。不能付诸实践应用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但不能产生实际的功效,而且容易使研究者沦为“坐而论道”的清谈客或书呆子。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有理论内涵的丰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要有理论知识的普及,指导实践的应用,二者不可或缺。没有理论上的丰富与完善,就难有该学科的学术价值和科学性的提升;没有理论的普及和应用,该门学科又容易流于空泛的清谈,于事无用,失去存在的价值。青年学学科建设,要努力沿学术研究与成果应用双轨前行,不宜偏废。青年学近3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沿此双轨前行,奠定了青年学的学科地位,扩展了青年学的社会知名度,放大了青年学的理论价值。对于实践应用在青年学发展中的功效,1987年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宋德福早在为《青年学》作序就有建言。现在加强青年学研究,必须避免单轨跛行,坚决摒弃任何形式对实践应用的忽视或轻视,必须充分认识实践应用的必要和重要,真正达到双轨并进。青年学实践应用的范围很广,遍及青年成长,青年教育、青年发展、青年组织、青年群众工作、青年法规与政策等诸多领域。从当今的实际考察,青年研究成果的普及和应用,有五大领域:1.为青年成长提供理论引导青年期正处于人生的快速成长期,青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心理、求知、求职、求婚的需求多,如何走好人生之路,这就需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知道“我是谁”,懂得如何完善“自我”。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青年期的青年人,往往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青年学理论,应当为青年的自我认识,提供一面理论的镜子,提高他们的“自知之明”,照亮他们在正确认识自己的路上,扬长避短,健康成长。2.为青年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则易陷于盲目的实践。青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推进,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所列的十大发展目标和十大项目的实现,要避免盲目性,提高实效性,都需要有青年学理论的指引。3.为青年教育提供理论教材青年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教学育人,无论是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需要有对青年的正确认识和引导。高等院校开设的与青年关系密切的专业,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工作与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公共管理专业等专业的教学育人,更加需要编写出系统研究青年的专业课教材。4.为青年工作科学化提供理论支撑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22]。”青年工作,尤其是以共青团为主导的团结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要增强科学性,提高成功率,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需要有青年学理论的指导。在当今共青团工作的改革创新中,这样的应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在这样的应用中充分显示青年学的理论功力。5.为制订青年政策法规提供理论依据党和政府为引导青年成长、服务青年发展、维护青年合法权益制定的法规和政策,做出的对策和决策,要达到严谨、科学,有权威性又有可行性,无不需要青年学理论为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青年学应当成为党和政府指导青年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

  五、小结

  青年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有丰富的学理内涵,完善的理论体系,又要有学理知识的普及和指导实践的应用,二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在现实的青年学研究中,有人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有人侧重于学科体系研究,有人侧重于应用研究,有人侧重于普及在实践中的应用,这都是双轨前行所需要的,人们不必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更不应互相贬抑或非议。在当今加强青年学研究的努力中,要提倡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团结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坚持学术研究与普及应用双轨同进,在二者的并进中为《意见》的落实和《规划》的完成提供更大的理论支撑,充分发挥青年学为青年发展和共青团工作服务的功力;在二者的并进中进一步丰富完善青年学的学科建设,促青年学再攀新台阶,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成长得更加坚实繁茂。

  作者:黄志坚

文章名称:青年学学科理论的普及和应用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jylw/9286.html

上一篇:幼儿园园长领导的风格特点
下一篇:初中英语小组合作教学的相关模式


青年学学科理论的普及和应用相关论文:

2022-07-15写生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重要性
2022-07-12高中思想政治情境素材选取
2022-07-11珍珠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用
2022-07-06科学与人文下绿色化学教育
2022-07-04幼儿户外游戏区域优化策略
2022-07-02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2-06-25个案管理下高校心理危机管理
2022-06-22民族歌剧经典片段表演艺术
2022-06-20选择题在口才训练中应用
2022-06-14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