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论文、著作、专利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大学生三农情怀及培养路|| 本科院校信息安全与管理|| 民办学校管理会计信息化|| 国家安全教育与国防教育||

高职教育知识类型有哪几个方面

来源:职称阁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18-07-27 10:38热度: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高职教育知识类型有哪几个方面的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制约高职教育发展核心的问题以及高职教育中知识分类的相关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接下来,小编推荐这篇优秀的论文供相关人士参考。

高职教育知识类型有哪几个方面

  关键词:知识类型;高职教育;实践知识;隐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一、制约高职教育发展核心的问题是知识

  知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概念。简单地说,所谓知识,就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产物、蕴含着人类智慧要素的观念总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知识被不断创造、传播、复制、分化、整合。在此过程中,旧的知识不断消亡,新的知识不断涌现。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更为迅捷。这使得对庞杂的知识进行分类成为一种必需。在教育领域,对知识进行分类,其意义有二:一是知识是构成教育体系最基本的要素,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如美国教育学家索尔蒂斯所述,“从根本上说,知识的概念与教育的概念无法分离。因而,我们关于知识和认识方面可能存在的很多问题的回答,对我们教育者如何思考和行动将有重大影响”。二是知识是确定教育类型的基本依据。教育的差异性并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在的知识特质。有观点认为,教育的类型差异是由知识的差异性所决定。因此,对教育体系中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细化的认知,有助于促进教学内容整理与配置的科学性,提高知识传播和创新的效率。制约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核心的问题,在于始终未能形成与高职教育内在规律高度匹配的知识体系,从而无法建构起合理、高效的教学、课程体系。现行高职教育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学科逻辑建构起高职教育知识体系,造成二者的特色难以彰显。而在日益紧密深入的产学结合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在以书本和文字为主要载体的理论性知识和学科性知识的场域之外,在热火朝天的产业运行当中,存在并且在不断生产、创造着数量巨大、类型丰富的经验性知识。这些知识在形态上与传统的学科性知识迥异,具有实践性、隐性、程序性等特征。这些知识来自产业链,深刻反映产业规律,对高职教育的生长有重大意义。但这类知识长期为高职教育所忽略,未能得到有效的认识、开发、利用。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建设如火如荼,在专业、课程、教学建设,以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取得了丰硕成果。伴随着应用技术大学的出现,高职教育已经出现本科层次。在现行高职教育不断交叉融合走向复合的大背景下,对知识的认知和整理成为一种紧迫、必然的选择,正逐渐受到关注,成为认知高职教育的新视角。

  二、高职教育中知识分类的三个基础性视角

  分类是事物认知的基础性工作。相比之下,知识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科学认知活动。不同的知识论者,从不同的哲学论与价值观出发,依据不同的分类理论和分类方法,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类方式。在教育领域,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三个基本角度。

  1.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按照知识的抽象程度把知识分为理论与实践知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外在形态上的区分标准,逻辑上的严谨性不强。就知识本身而言,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均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前者主要指经过收集、整理、归纳,最终体系化的知识;后者主要指尚未经整理、归纳、非体系化的知识,则往往存在粗放、不稳定、难以控制而易为教学过程所排斥。前者主要存在于书本当中以文字的形式保存,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以经验的形式保存。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把知识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意义主要有二:一是高职教育与产业链紧密联系,而产业链中生产、传播、创新了大量的实践知识。如有观点认为,职业网络形成的技术链具有创新效应,可以促进知识的创新和扩散,提高知识利用的效率。技术链的学习效应和创新效应表明技术链具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性,能够生产、传播、共享知识,使之成为产业知识的重要来源。这些知识包括理论知识,但主要是实践知识。当前,这些知识因未能得到有效地整理与归纳,难以被广泛、便捷、规模化地交流与使用。二是实践知识主要以技能的形式存在。伴随着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技术、技能的交叉与复合趋势,传统的低端技能越来越蕴含着知识与技术,从而形成了较高的智慧含量和市场价值。这必然推动实践知识从传统的边缘化逐渐走向主流,逐渐被收集、整理、归纳,最终形成体系。

  2.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分标准似乎简单,但隐性知识的概念相当复杂。相比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转移和传播更为困难。如有观点认为,(1)隐性知识具有运用上的垄断性,这种垄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除非通过学习,否则隶属于某一主体的隐性知识难以转移给其它主体;二是隐性知识主体不会主动转移自己的隐性知识,特别是可以为自己带来收益的隐性知识;因为这些隐性知识是自己经验、对事情的感悟和深层次的理解等方面长期的积累,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和精力。对知识的垄断是投入成本和精力回收的保障。(2)隐性知识具有对其载体上的依附性,隐性知识不同于其它的资产,它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只能在一定的载体上才能发挥效益,而且,相同的隐性知识在不同的载体上发挥的效益是不同的。(3)隐性知识具有收益度量上的困难性。隐性知识主体对于自身隐性知识的实际收益很难把握,只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主观上的估计。组织在挖掘隐性知识时也很难度量这些隐性知识给组织带来的收益。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对高职教育的意义有二:一是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这种知识以经验、技能等形式存在。第二,隐性知识本身的特质决定其不利于传播,从而对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和方案设计造成重大而深远影响。由于对隐性知识认知的缺失,在现实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编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考核,均以显性知识为基础。

  3.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狭义知识观中所指的知识,其主要信息是“言语信息”。加涅(M.Gagne)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将其细分为五个小类: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情感态度。其中第三种知识认知策略也被称作“策略性知识”,其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被称为对内的知识。根据认知活动的复杂程度,认知策略可以分为:一般认知策略,如调节注意的策略;特殊认知策略,如学习某种学科的方法。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程序性知识与实践知识、隐性知识高度相关。三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形成了重大交叉。通过程序性知识,能够更清晰、深入地体认到高职教育的特质,从而更有效地打造起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第二,当前对程序性知识研究存在缺失,限制了对这种知识的传播与开发。第三,在提升程序性知识地位的同时,也不应忽略陈述性知识的价值。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可以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高职教育应充分利用好学科性知识,促进技能的发展,打造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三、基础视角上衍生的其他视角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崛起,针对高职教育的研究开始深入,走向精细化。学术界在以上三个基本视角基础上,对高职教育的知识分类有了更细化的研究。如美国SCANS(基本技能开发委员会)区分了在工作世界获得成功需要的能力和技能,包括资源、信息、交往技能、系统、技术等类型。弗雷(R.E.Frey)则认为存在不同层次的技术知识,可以分为工匠技能、技术格言、描述性定律、技术理论知识四类。不同的视角体现出对知识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的价值取向,并对高职教育形成重要启示。

  1.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知识

  谢尔腾(Schelten)教授和里德尔(Riedl)博士将应用性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范畴。并将陈述性知识再细分为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以及理解性和论证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指的是处置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应用性知识之外还存在一种元知识(Metawissen)。作为控制性知识和调用性知识,元知识的作用在于激活其他类型的知识。为满足实际的行动需要,通过元知识可以获得相关的知识成分,并使其相互链接,从而产生有效的行动知识。这种分类方法体现的意义体有二:一是分类更精细化。细化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个概念的内涵;二是通过增加元知识的概念弥补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之间存在的空白。认识到两种知识在各自发展运动之外,还有一种知识可以对二者进行激活,形成链接。体现出动态的知识观。

  2.专门性知识、科学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

  在传统的认知心理学知识分类法之外,也出现了其他的分类法。如德国资深职业教育专家、多特蒙德大学教授裴措特指出,学习领域课程涉及新的知识评价观。他以全新的视野阐述了知识的分类:专门性知识、科学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专门性知识(Professionswissen,也译为职业性知识)是职业行动者实施职业行动的基础,也是其行动的可靠性与行动能力的基础。它包括单一性知识(Einzelwissen)、规律性知识(Regelwis⁃sen)以及相应的判断能力。职业性知识不仅包括经验部分,也包括规范部分。科学性知识与理论背景紧密相关而且在系统性上是逻辑自洽的。它致力于成为真理的标准,并不十分注重在实践中其自身价值转化的可能性。作为真理标准的科学性知识常常是“暂时性”的。在学术性职业领域里的科学性学习,即高等教育的学习,其目标就在于制造一种能评价并能继续开发专门性知识的框架。常识性知识(Alltagseiwsen)指的是不含科学性成分的专门性知识。它常常是非系统而且非关联的,无需通过正规学习,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就可以掌握。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必经过长时间思考直接使用这些知识即能解决。这种分类方法主要从专业化程度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区分。其意义主要在于从管理或者使用的角度对知识进行了更有效的梳理。

  3.对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分类法的质疑

  从知识本身的特性与功能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是当前知识分类的主流,具有较高的合理性。但随着对这种分类法研究的深入,这种分类方式也遇到一定的质疑。如有观点认为,随着信息化世界的进一步形成,简单地把知识区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已经有所落伍。二者已经逐渐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比如,信息化时代学习介质和学习内容已发生重大变动,一些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已经不需要记忆,其重要性在下降。人的头脑已经不可能也没必要收集大量的外储化的记忆性知识,学习的侧重点不可逆转地转移到其他更重要的知识类型,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动巨大的社会。当然,陈述性知识还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所在,其作用不可完全抹杀。与此同时,程序性知识的范围也显得笼统宽泛。由于学习内容日益与信息相关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人们更倾向于获取如何不断地从海量的信息中搜集和获得有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相对于对知识本身的获取,不如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是一种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虽然同样属于“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但是把它从中区分出来更符合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有学者将这种能力称为“策略性知识”。此外,传统意义上程序性知识涵盖的某些知识,如动作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因此应将此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知识类型——技术知识。

  四、结语

  加强对知识的认知成为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切入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市场推动下,伴随着产学结合进一步深化,产业链将取代学科逐渐成为高职教育知识的主要来源。进一步加强对高职教育中知识类型的收集、整理、归纳,建构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发展起学科、建构起更为科学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索尔蒂斯.教育与知识概念[M]//瞿保奎.教育学文集(智育).北京:教育人民出版社,1993:62.转引自:侯维芝,董兆伟.关于知识分类与高职课程组织结构设计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27):4-7.

  [2]吴溢华.知识分类及知识管理应用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3]吴金明,张磐,赵曾琪.产业链’产业配套半径与企业自生能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5(2):44-50.

  [4]王秀红,韩光平,等.主体隐性知识共享调查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11):944-948.

  [5]陈琦,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转引自:唐永中,孙杰远.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知识分类与课程设计[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9-102.

  [6]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1-153.

  [7]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唐永中,孙杰远.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知识分类与课程设计[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9-102.

  作者:裴云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文章名称:高职教育知识类型有哪几个方面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jylw/9196.html

上一篇:水生生物学中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下一篇: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创设情景法的作用


高职教育知识类型有哪几个方面相关论文:

2022-07-15写生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重要性
2022-07-12高中思想政治情境素材选取
2022-07-11珍珠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用
2022-07-06科学与人文下绿色化学教育
2022-07-04幼儿户外游戏区域优化策略
2022-07-02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2-06-25个案管理下高校心理危机管理
2022-06-22民族歌剧经典片段表演艺术
2022-06-20选择题在口才训练中应用
2022-06-14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