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大学生三农情怀及培养路|| 本科院校信息安全与管理|| 民办学校管理会计信息化|| 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来源:职称阁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20-11-11 11:03热度: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社会生产与人才需求的一系列变化使得大学生就业难趋势愈加明显,严重影响其就业水平。在新形势下,大学生要适应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固有的就业观念,以全新的就业思维,积极地开拓创新。为此,本文深入分析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明析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价值取向,探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价值取向

  高校毕业生群体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储备仓,而大学生作为国家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支撑,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猛,不同种类的就业矛盾凸显,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20年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874万。由于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以及COVID-19的流行,高等院校毕业生越来越难以找到工作,就业形势每况愈下。相当数量的企业面临着减员缩编、无法按时向员工发放工资等问题。由此可见,当前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总体上呈现出供需不平衡、就业不充分的态势。如何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效破解这一困境刻不容缓,这将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阐述

  1.1理论的提出

  “供给侧”一词被首次提出要追溯至19世纪初期的法国著名理论家所构想出的萨伊定理:供给将自动产生需求。这种理论在197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创新性地获得了最新的应用,供给学派随之诞生。我国提出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又有所不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就GDP而言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正在持续性地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我国的经济正在向好向稳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存在传统落后产业产能过剩、产业升级困难、中高端产业供需失衡、高端技术产业动力不足等问题。所以,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当持续性地改善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以及绿色经济,要以一种紧迫感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11月10日,习总书记在中央财政经济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式来更快更好地解决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提高供给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不断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绿色环保的新增长点,加大力度推动创新型企业以及朝阳产业的发展。

  1.2理论的应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为解决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它主要适用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问题,但其核心要义和理念近年来同样也被广大学者用以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从供给侧来看,劳动力是供给侧改革的源泉,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而新兴的劳动知识群体——大学毕业生,将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导力量,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现代化和转型的根本动力。当然,要优化他们的岗位配置,使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中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就是要求从供给侧出发进行改革,从全局的视角进行双向的改革和审视,有效规避对就业供给和需求做简单的二选一,致力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均衡性与匹配度。企业和社会在应对供给侧改革的市场变化中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过剩行业的淘汰与改造,普通就业岗位需求大幅度减少,大批员工面临着失业或转行,而新兴行业岗位要求专业度较高且数量有限,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此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适应当下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应有的题中之义。虽然供给侧改革是基于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但综合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大规模增长,带来的一系列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相应的也是供需不平衡的结果,因此同理以供给侧改革的背景来分析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有现实意义的。

  2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应当始终站在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研判并分析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1传统行业岗位减少,就业供需不平衡

  在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战略下不得不淘汰落后企业和僵尸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这类企业的产业集中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突出表现为企业劳动力过剩,而实现企业转型性发展,不得不通过削减员工数量的方式来减少开支,降低生产成本。从这些企业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多为依靠劳动力输出的工人,站在再就业的路口,此时市场上低端劳动型人才需求大幅度减少,给大学生预留的就业岗位屈指可数。加之我国实施的各项“人才引进”政策,吸引着海外人才的流入等,更加剧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高职低就”“毕业即失业”“待定族”等各种现象,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在总量上不平衡的矛盾。随着新经济形态的发展,虽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经济发展总量中占比有限,可吸纳大学生的岗位并不十分充足,无法满足大学生就业的普遍需求。

  2.2新兴产业兴起,专业人才供需不平衡

  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性推进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极大地促进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因此,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相关的专业技能,还要整合多学科的知识,要富有创新创造精神。但实际上,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整体能力偏弱,“多专多能”复合型专业人才极为短缺,导致了就业能力供需不平衡。因此,从供给角度出发,企业在竭力推动自身取得创新型发展的同时,势必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提供的有效供给远远低于企业端的岗位需求,进一步加深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矛盾。

  2.3区域经济发展各异,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而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往往更青睐于经济较发达地区,这就导致区域就业选择与区域人才需求两者之间不平衡,加大了区域就业的供需矛盾。例如,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多集中于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而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的就业总吸呐量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区域之间这种明显的就业分布差异反映出区域就业的不均衡性。这是由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经济更为发达,能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岗位、更丰厚的薪资和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以及硬件供给上就处于劣势,人才吸引政策也不如发达地区有力,企业端的“用人荒”也越发严重,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2.4产业升级提供新空间,倒逼教育改革

  在我国持续性推进落实供给侧改革政策的进程中,产业升级不可避免使得传统产业解决就业的能力下滑,但是却刺激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虽然新兴产业不都能完全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但也为大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拥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洞察力、专业知识,这远远超出了普通工作人员,特别是在计算机、新科技、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中。如果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他们将在新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强的就业优势。在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高等院校在教育层面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加速产业转型,把握国家大政方针,实施能够应对新形势发展的教育讲堂,加大新技能培训力度,通过与企业合作来实施更好的教学活动。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使其了解开拓行业发展前沿,与以往教学相比,现代大学生高等教育培养方案的时时调整,体现了“多专多能”教学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给大学生就业营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3.1个体价本位取向

  在就业偏好选择中,大学生的个体价本位取向较为突出。表现为站在自我需求和自我发展角度考虑职业和就业岗位,关注岗位的薪酬、福利待遇和升迁上限,追求工作自身的保障外又不放弃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这部分大学生在社会使命以及担当上较为欠缺,过分关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以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使得区域就业分布的不均衡愈演愈烈,社会的和谐稳定可能会被打破。最后,个体价本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存在盲目、跟风就业的行为,他们对自身就业发展认知是模糊朦胧的,就业的区域、行业的专业要求、职位的匹配度等都是随大流,就业不畅便会连续跳槽,影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3.2多元化的就业取向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在产业升级形势下传统行业就业岗位缩减的情况下,大学生开始主动拓宽学习领域向临近行业转移,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掌握多项技能,打破了对口专业的就业限制,变单一的生产输出为知识、技术融合输出,在职业选择上可扮演的角色也能随势融入,参与到层层设计与实际生产各个环节与方方面面,贡献出更大的价值。所以,在供给侧改革中由于产业升级不可避免会使得部分就业机会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积极拓宽了大学生的多元化就业价值取向,他们的选择面更为宽广。

  3.3新实用主义就业取向

  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实用主义倾向。首先,他们的从业选择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通过行业信息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职业、不同职位的现实特点。其次,对岗位的稳定性、舒适性、公共服务性以及隐形福利关注较高,以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选择居多。最后,实用主义将其定义为理想的职业,当就业不能创造理想的需求时,许多大学生进入私营企业经历了“第一职业”到“再就业选择”方向的转变,先从一些简单的业务与工作入手,通过积累工作经验换工作的方式,再向大型科技、国有企业或者公务员事业单位转移,这样的工作并非稳定与持久。

  3.4创新创业取向较低

  在新形势下,加速推进企业家精神以及创新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长期性支持政策。然而,这些年来,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选择创业的比例仍然不多。首先,由于大学生对创业精神的认识不够充分,时常抱着创新创业难以成功的观点。其次,创新创业对个人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其拥有抵御压力、抗挫折的能力。相较于去公司上班,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仍然是一个未知数,这是大多数大学生不选择创业的重要原因。最后,现代企业家创业往往偏爱于高端产业,涵盖了电子制造业、云计算、电子商务、AI等。行业范围广,前期资金压力较大,失败风险较高,这些均是普通大学生所无法承受的,这使得高等院校毕业大学生这一群体无法将创业作为主要的就业取向之一。

  4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4.1转变就业观念,明确职业规划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论述:“能为人类作出怎样最大限度的服务是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的,而不是局限于狭隘的利己主义圈子里,仅聚焦于一时的爱好与虚荣。”大学生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辩证地看待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就业形势的“危”与“机”。及时适应社会的“变”与“不变”。同时,还要制定清晰明确的职业规划,有效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制定清晰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学会客观且全方位地审视自己,树立多元就业观。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住学校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平台,积极融入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校企联合培养、专业技术培训等教育活动。树立全新的职业价值观念、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以满足经济新常态下社会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找到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杠杆。

  4.2融入社会所需,提升专业技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得到迅速提升,使得创新、绿色、共享经济在与新的服务资本相融合衍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之而来的是各企业的跨行业发展和跨边界组合,此时的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综合性人才和跨界人才。因此,当代大学生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变化,顺应人力资本市场新走向,适时调整和改变职业规划,树立“多专多能”的职业发展理念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夯实和完善自身综合能力,尝试构建起满足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所具备的知识架构、创新素养、自我调节转换能力等。第一,要在理论学习上下功夫,掌握并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学习新形势下对复合型人才所需的各项专业技能,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强化理论学习,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泛接触宽领域、多层级的学科知识。第二,我们应该通过社会实践的每一次机会来激发就业和创业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实际上大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培养组织、沟通、协同、交流、合作、自控等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规划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既能做到将理论“内化于心”,又能“外化于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树立多元的职业理念,练就“终身学习”的韧性,在自我培养、自我规划、自我管理上严格要求自己,从而真正提升自己跨行业、跨领域的应试技能,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寻求就业需求的更高水准,变被动就业为主动谋职,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4.3适应“双创”战略,自主创业

  我国大力推行“双创”发展战略目的就是以创业的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以新兴产业带动整个社会的升级发展,全面促进供给侧改革的持续发力。基于此,大学生应当积极投身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敢于承担社会责任。首先,充分利用政府、学校、社会所搭建的创新创业平台,积极挑选与申请创业项目,转变创新创业方式,思考有效的方案;其次,我们应持续性加强对当前“互联网+”各项领域的整合,并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科学技术,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以促进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并造福社会。

  5结语

  供给侧改革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在促进经济现代化的转型升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站在短期的角度,各个行业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可供就业的机会,而且所需求的人才要求更加专业化。站在宏观的角度,大学生的就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站在微观的角度,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息息相关。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战略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对他们的就业能力与专业素养要求更加严格。

  参考文献

  [1]谢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7(05).

  [2]马晓琳.细分就业岗位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03).

  [3]魏泽.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

  [4]吕菊芳.需要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4).

  [5]丛亮.供给侧改革思维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04).

  作者:茹茜

文章名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jylw/17555.html

上一篇: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社会保障体系
下一篇:理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培育状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相关论文:

2022-07-15写生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重要性
2022-07-12高中思想政治情境素材选取
2022-07-11珍珠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用
2022-07-06科学与人文下绿色化学教育
2022-07-04幼儿户外游戏区域优化策略
2022-07-02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2-06-25个案管理下高校心理危机管理
2022-06-22民族歌剧经典片段表演艺术
2022-06-20选择题在口才训练中应用
2022-06-14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