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大学生三农情怀及培养路|| 本科院校信息安全与管理|| 民办学校管理会计信息化|| 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

教育期刊如何引导语文教师作好文

来源:职称阁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19-12-23 11:06热度:

  2009年始,我进入了《内蒙古教育》编辑部工作,从那时起真正成为了一名教育期刊编辑。时值今日,恰逢十载。所阅稿件逾万篇,尤以语文教育教学类稿件居多。其间,这些稿件不仅引领我快速进入教育专业这个行业,使我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编辑,同时也发现了一些语文教师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为了赶时髦,不予思考立题是否有价值,有深义;总是话题、观点及内容太陈旧,老调重弹,重复他人立题和观点,毫无新意,视“常识”为“发现”;行文类似宣传,空洞而夸张之语甚多;内文冗长,内容空洞,观点不正确、偏颇,没有起到教育教学启示的作用,无参考价值;标题不新颖,不吸引人,公文式标题居多,主副标题立题不清,本末倒置;行文中呈现出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复杂烦琐;作案例分析时,总是假设将来如何,而非是真正已实践后的教学成果,对撰写案例分析稿件把握不准确;一些本是常识性的,人人都知道的课堂教学理念,可有些教师总是不惜文墨地絮絮叨叨地大写特写,仍不止不休地论;逻辑混乱,论述抓不住问题的重点和症结;大题小作;脱离课标讨论教学问题;一文多问题论现象较多;教案无新意、无理念,仍然停留在“教教材”水平;所论话题探讨肤浅,总在表层上绕圈,不能够说透、谈深刻了……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我认为,作为教育期刊的编辑,应该从专业的角度,基于问题导向,指导语文教师把文章做好。多引导教师如何作文,如何作好文。身为教师不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法给人以教育教学启示。下面笔者仅撷取几点试析之。

教育期刊如何引导语文教师作好文

  一、引导教师学习、专研、通析课标

  教育期刊编辑,承载着两个身份,一是编辑,一是懂教育的人。我从2006年加入出版行业,于2009年才真正参与编辑工作,成为了教育期刊的编辑。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并真有能力做好编辑工作,我就问同事应该看什么书,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怎样判断稿子达到发表水准?如何认为所选定的稿子是有可读性,对教师的教学能起到指导作用,对教学行为有引导价值呢?……面对如此问题,一位老主编告诉我:学课标,看两报(《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报》),读教育思想类书。可见,学习课标是多么的重要,即便是一个教育刊物的编辑也都要学,更何况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们呢?在审稿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教师对课标和大纲分不清楚,在表述中,常常会提出引用大纲。这说明有些老师,一是没分清大纲和课标的不同,二是自己的教学理念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也没有研究课标。这样不仅不能设计有利于教学的教学计划,达不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即便在作文中也不能基于课标而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讲,课标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准绳。如果说“课程是教育的心脏”,那么“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不管如何设计教学,怎样评价,都是基于课标的要求来实现的。因此只有教师通析课标,才能准确把握教育方向和教学目标,在创作教学论文时也才能有据可依。

  二、引导语文教师恰当使用语言表达

  恰当地运用语言,发挥语用功能,是提高创作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在行文中,多用书面文字语言,避免用口头语言、地方语言

  《内蒙古教育》所采录的稿件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在审稿中,笔者经常会发现一些涉及作者惯用地方语言或口头语言,尤其是一些涉及教学案例的稿件中,这种现象更突出,这给审稿和编稿带来很大的困扰,而且读者也会因不懂地方语言而阻碍正常阅读。同时作者频繁使用口头语言也会带出地方语言的特色,显得文章语言表达不够精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第十条要求“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规范使用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文化传播功能。但据笔者就内蒙古范围内所调研走访的学校观察发现,在课堂上,多数教师使用地方语言教学,即便是语文教师亦如此,尤其是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学校教师使用地方语言教学的频率更高。惯于使用地方语言进行课堂教学时,在行文中必定会自然而然流露出用地方语言表达其行为思想、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及反思等,然而,所要刊发的文章是要面向全国各地教育界人士共同交流和阅读的,即便同是内蒙古地区的人,不同居住区域其地方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别,每个区域的地方语言在另一个区域的人也未必全懂,更何况是全国?因此,作者表现在文稿中的某些教学思想、观点无法让读者准确理解,笔者甚至认为产生病句的原因之一,是与行文中多用地方语言分不开的。同时,口头语言使用的多了同样会流露出地方语言的味道来。鉴于此,如非是专门研究地方语言或者是特别的表达,在行文中尽可能不要用口头语言和地方语言。

  (二)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如果对句子结构和成分把握不准,长句使用多了,就容易出现句子杂糅现象。主语、谓语、宾语等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混乱不清并乱用,就是病句。一句话能用最简单的最直接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决不用拐弯抹角的多重叠加的句子阐述。如“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对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进行提高,同时能够帮助孩子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基础坚定地奠定出来。……孩子们急需要将阅读习惯培养出来,同时在父母的强烈渴望下,微信语音讲故事的方式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有了施展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能够通过一字一句的聆听逐渐的向着书本的世界前进。”这是一位作者在表达阅读能给学生好处时的一段话,省略号前的一句话,其实就是想说明“读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简洁明了地就可以表达出阅读对学生终身发展良好效用即可,但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去表达,而是绕来绕去,且一些词语使用上也不恰当,什么叫“基础坚定地奠定出来”?省略号后面句子同样也存在表达繁琐、词语使用不当、前后语意不搭等想象。在审稿和编校过程,我们经常回看到这样的显现,即便是语文教师也会经常发生这样的问题。

  (三)主题表达太大,不新颖

  主题思想表达太大,如果行文中不能很好地掌控,内容上就会出现空洞、喊口号的无味之作。有些作者之所以拟题大,主要是对某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清,在行文中就会不知所措,这是自己对某学科的某个学段或某节课的教学目标缺乏思考,缺少深入研究的结果,因此对其教学计划也可管窥一斑———盲目宏大,对教育教学理念把握不够准确,对课标要求研究和理解的不通透,对学科特点或者及学情定位不准,对新知识掌握不够,理论和实践脱节……所以在作文中就不可能以小见大式地明确表达出自己观点。另外,出现题大、内容空洞的现象,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作者日常阅读量少,知识涵养不够丰厚而且陈旧,自己的大脑中所想的主题内容在行文中一时无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诠释和表达出来,而是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以致读者对其表意产生了一种误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应该让我们的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教师应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才能有所思考,也才能创作出指导和引领价值的好文。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师阅读量少,知识更新缓慢,储备不丰实。这样就会造成语用能力不足,无法准确评判、把脉、诊断某一教学现象,虽有想法但无语可述。据笔者了解,大多数教师不阅读已经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这种现状,也许是频率高的迎检、开会,亦或是各种活动、“表哥”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但也不排除教师不主动、懒惰不愿意阅读等的原因。在工作中,我经常会接到教师打来电话询问编辑部的编辑是否能够给他代写论文,这里面也不乏语文教师,细问其缘由,多数是说不知道怎么写、不会写、不知该写什么,更遑论为何写?(当然有的明确就是为了评职称或晋先评优)我认为,之所以有此理由求人代写,是因为现在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大脑是出于停滞状态的,也就是说,他们对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是不思考、不研究的,当然也是因为他们的阅读不够,知识含量缺乏,真要作文时,不仅不知道怎么写、没有内容可写,而且还不会恰当地运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

  三、编辑应具备“四力”

  编辑如何科学、客观、专业地指导语文教师作文?我认为,一个编辑要想具备指导语文教师作文的能力,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素养。2018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培养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特别指出:“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1]“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2](《庄子·至乐》)编辑除了需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加需要深入基层,多走进学校和课堂,深入观察,勤于思考,善于表达引导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就是必须增强自身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一)培养编辑的脚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编辑是否能指导了语文教师作好文,首先要懂得语文教育教学,这不仅要求编辑要学语文课标,要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还要求编辑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到课堂,用脚去丈量课堂教学,走近语文教师,了解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了解他们作文难的缘由,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性作文建议。

  (二)培养编辑的眼力

  新课程改革推动近20年了,在课改中有成功的案例,也不乏失败的教训,尤其是语文课程的课改,语文教师在作文时,谈到更多的话题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面对此类文稿,编辑如何准确判断其思想内涵深刻与否,观点真假与否,课改是否遵循课标,所述理论是否具有可借鉴的课改经验,在教育教学中是否具有指导价值,是否有可读性,观点是否新颖……这就需要编辑具备一双好眼力。“泰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3]只要编辑能以独特视角发掘文章的内涵,哪怕仅仅是一句有用的话,就可有方向地指导语文教师据此而述了。因此,编辑首先要“看得见”,能从庞杂的稿件中发现优秀的稿件,从一篇文稿中发现精彩的论述、片段,能发现独到的观点和教学理念;其次要“看得准”,就是要针对稿件存在的真问题,能够准确发现,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并提出可行性指导意见;再次要“看得深”,对作者的文稿内涵要深入思考,分析所述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符合实际教学,是否符合课标,是否符合新课改理念等等。(三)培养编辑的脑力培养编辑的脑力,实质就是培养编辑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才能帮助作者破解创作中遇到的困境,才能针对问题的重点难点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措施。鉴于此,编辑必须学习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熟悉专业术语,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精析教育名家的教育言论等,并能在领悟其精髓要义的基础上做到“内里消化”,在学懂弄通上还能够做到深化、转化,提升思想深度。

  (四)培养编辑的笔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做好一名合格的编辑最基本的要求。培养编辑的笔力,就是要培养编辑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对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的书写水平。作为一位指导他人著作的编辑人员,自己如果能撰写出具有思想深度、知识广度、精神高度的好文章来,必然会起到效仿效应,对教师的创作也会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夏丏尊在《作文的基本态度》中提出六种作文态度,即1.为什么要作这文?2.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3.谁在作这文?4.在什么地方作这文?5.在什么时候作这文?6.怎样作这文?[4]这六种作文态度虽是针对中学生作文而言的,但是,我认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时也完全可以参考这六种态度,而编辑也应基于此而科学、专业、有方向地引导语文教师撰写出好文章。

文章名称:教育期刊如何引导语文教师作好文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jylw/14597.html

上一篇: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与创新
下一篇:商务英语函电课程如何引入翻转课堂


教育期刊如何引导语文教师作好文相关论文:

2022-07-15写生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重要性
2022-07-12高中思想政治情境素材选取
2022-07-11珍珠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用
2022-07-06科学与人文下绿色化学教育
2022-07-04幼儿户外游戏区域优化策略
2022-07-02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2-06-25个案管理下高校心理危机管理
2022-06-22民族歌剧经典片段表演艺术
2022-06-20选择题在口才训练中应用
2022-06-14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