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点击
随便看看
来源:职称阁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19-02-20 11:24热度: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高校怎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院校;传承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传承、融合、集萃的系统文化,是“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指导的纲领性文件。高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平台和传播渠道,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第四职能,构建以高校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性”,需要高校在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保持文化自信、自觉、自强意识。
一、新时代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包括了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爱国情操、改革创新与时代精神等。只有坚持传承民族精神,在历史与现实文化的融合教育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意义,形成新时代的价值体系。1.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文化创新、教育创新、专业创新、学习创新的需要,具有引导大学生深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分”,凝练主宰个体文化自省、自信的“内力”,适应新时代高校文化发展的“动力”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翔实”、深藏意境、“容量”丰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注入强大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实践积累的经验成果转化为文化思想,同时不断吸收外有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新提升,形成了数千年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赖以生存的“根”和不断向前发展的“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2.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展示自己的重要舞台,也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创新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文化积累,充分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和强大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让国人找到历史的归属感,而且还能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可以让世界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提高世界对中国的重视与认可。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被忽视,从而向世人发出耀眼的自信之光。3.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传统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基础,是形成融合发展的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自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效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历史、拓展社会文化教育范畴、实现历史文化架构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和渗透到高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高校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自强不息的中国文化精神激励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懈奋斗,圆满实现个性发展文化的内在责任。另外,高校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播的使命。
二、新时代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实践思考
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模式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新时代先进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3]1.注重思想引领课程建设,挖掘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内涵。首先,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学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学习、领悟,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的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与考核,还必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用文化“化人”理念来教育管理,创建一个美好的文化校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素养。其次,在课程建设中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科类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内容、开展高雅艺术教育进校园等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建设和保护等。通过在教材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学校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积极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完善优化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2.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作用,营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氛围。学校是传承、弘扬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是身处于高校的教师和大学生,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的知、情、意、行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创建一个拥有良好、和谐、文明、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其中优秀传统文化在创建校园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当今的高校大学生正是校园文化的主体,要引领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才能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可以举行类似于“中国诗词大会”的模拟版“校园诗词大会”的比赛;开展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比赛来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如盐城师范学院每年开展的“粽叶飘香,共享端午”趣味活动,把传统文化节日趣味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具有地方色彩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盐城师范学院依托学校大学生艺术团创编排练了“淮韵芬芳”淮剧艺术系列节目,在多所高校进行了校专场演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润物细无声”作用,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3.创新校园网络文化体系,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创新校园网络文化体系的“动脉”,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点速”,可以说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使校园不断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加快校园向网络化、数字化为主的信息化建设,是高校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最好的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在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建设上不仅要体现网络文化的广度、深度,而且还应该体现网络文化建设的品位、品质。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些便捷的服务窗口,例如,优秀文化的精品课程、明星讲师、免费有趣的优秀文化纪录片等栏目,也可以提供一些有声古诗朗诵的app,或者提供相关服务的微信号平台等等。校园网络文化是传统校园文化创新发展的“新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对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发挥“新贡献”。4.搭载新媒体新传播手段,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利用新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新技术融合,这可以成为当下传播、发展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任何事物都应适应新的传播规律和市场规律才能发展下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上也要展现出应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例如将“七夕节”与商业活动适当结合,加以适当包装,传统的七夕文化就以一种新的形式被呈现。传统文化不能只拘泥于常规意义上呈现,应该有创意的传播。当今的众多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故事、道理等改编成电影和动漫、电视剧等形式,它们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突破传统的文字、图片的传播方式,形成了对传统文化新的创新性发展传播方式。在此基础上,应该更加合理运用身边的新媒体,例如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博客以及抖音小视频等媒介开展一些视频展演、有奖竞猜来激发公众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活动的热情。进入新时代,在新媒体背景下,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必须继承弘扬创新充满魅力的、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只有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快、传播广等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才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立德树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2]许静波,王春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
[3]邓心强.论当前我国文化自信与民族底蕴的建构——基于核心价值观“自由”一词的思考[J].理论月刊,2018,(1).
作者:刘海燕
文章名称:高校怎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jylw/12049.html
上一篇:小学P学教育怎样注重生活化
下一篇:初中英语语音教学小尝试
SCISSCIEISCO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