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点击
随便看看
来源:职称阁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18-12-19 10:16热度: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高校国画教学多元化模式的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高校国画教学的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校;国画教学;多元化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得以恢复和延续,传统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且,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传统的中国画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画是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学科,有着自成一派的独立的传承方式,但是随着西方美学等的冲击,国画的教育受到了束缚。从学生自身素质来看,学生对国画的认知不尽正确,人文素养不足,这些也成了限制国画发展的因素。所以,高校作为国画教育的主要阵地,促进中国画教学多元模式的发展成为了延续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
一、高校国画教学里存在的问题
美术教育在我国不断发展,是当代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在中国区域里发展而来的。依靠中国画的教学,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得以代代流传。在名家辈出,艺术高峰迭起的古代美术史上,艺术家们的创作为后世留下了深厚丰富的创作经验。从古代师徒制的学习模式发展到现今的院校学习机制,在当下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中国画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西方绘画艺术对国画教学的束缚
基于历史的因素,我国高校教育系统完善得比较缓慢,美术专业发展起步较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美术教育都在借鉴西方的教学设置。中国画独有的艺术特点是采用水墨和素描的方式来描绘现实事物,而西方的造型艺术则是以写实为基础的。我国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甚至国画专业的学生接受的绘画教育大多以西方的教育模式为主,注重素描和静物的描画练习[1]。长此以往,学生的审美标准更倾向西方的写实风格,与国画对意境的表达和展现发生冲突,导致国画艺术形式转变,不利于国画的传承和发展。
(二)学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高校美术专业或者说国画专业不断扩大招生,因此造成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也造成了国画教学的障碍。不少学生报考美术专业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因为美术专业文化分数要求低,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通过报考美术专业而能够就读一所好的高校是不少学生学习美术的真正目的。这些学生一般都是在高考前一段时间进行突击学习,强化的都是绘画的技法,对于美术的理解能力还远远不够[2]。并且,这类考生因为忽视文化科目学习,进入高校后更是放弃了文化课的学习,造成人文素养的缺失,对国画的精髓的领悟能力远远不够。
(三)国画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国画专业教学专业内容划分不明确。当下,在我国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基础性学科的教学设置大同小异,即采用写实性的诸如素描等统一的教学方式。对于国画专业的学生,学习没有经过专业细化区分的基础课程,对于国画技法掌握是不利的,阻碍学生对中国画造型特点的领悟。其次,在日常国画教学练习中,单一枯燥的联系方式阻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般情况下只对色彩和书法笔墨反复练习,课程里缺少对国画的哲学教育,如“道”的渗透[3]。“道”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华夏人民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思考基础,国画是通过技法来展现“道”的方法。由于学生对于如此重要的绘画内涵没有真正掌握,致使创作缺少灵魂,没有张力,单纯灌输绘画技法的简单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很难产出高质量的,符合国画审美意趣的作品。
二、国画教学多元化模式研究
由此可见,中国当前高等院校里国画专业教育存在诸多弊端亟待解决。尽管改革会存在诸多困难,但是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高校国画教学必须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是其中一种效果最为明显的方式。
(一)改革美术专业入学机制
当前,美术类高考不设专业区别,实行统一的美术专业考试。通常,学生在考前专攻的只有素描和色彩,导致入学后国画创作思维受局限,并且国画创作基础薄弱,甚至毫无基础。对此,美术专业入学考试应结合专业特色,进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二)将中西绘画艺术融合
对于国画专业的教学,首先要从原理入手,要使学生领会中国古代画家认同并遵循的“六法”[4],注重创作中的气韵生动,所画的极尽精妙的作品是高于物象的。对于西方绘画艺术,学生和教育者都要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念,例如,在实际创作中,要科学分析素描艺术凸显的线条感与国画要求凸显点线之间的联系。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构图和色彩上。在中西艺术融合上,要注意国画水墨韵味的保持,规避西方绘画技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冲刷掉。在课堂内外,教师要对学生写实之外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
(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艺术都是相通的,无论是美术还是文学。美术专业考生因为入学文化成绩较低,不少有上大学就放弃文化课学习的想法,高校要及时纠正学生这种念头。国画专业除了注重对学生专业基础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5]。其中,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尤为重要,再辅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教育。在文化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是主要方向,同时补充西方历史文化和哲学的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中西方艺术的差异,让其有特有的国画创作思维。
(四)全面建设国画课程教学体系
现今,高校国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要全面提升国画教学水平,课程教学体系应该创新和丰富。毋庸置疑,基础课程设置是重中之重。在基础课程里,要注重引导学生写意与写实结合,让学生多对名家作品进行临摹学习,如徐悲鸿、齐白石的画作。只有对大师的作品深入研究琢磨,学习中国最杰出的国画绘画方式,学生才能深入了解传统绘画思想,画出中国味道[6]。其次,要对学生的绘画技巧进行强化,这一点通过反复练习可以实现,并且可以定期组织绘画技法交流。再者,学生的对于国画的鉴赏能力也是永葆国画生命力的关键,教师应该常常组织学生参观国画画展。在优秀作品的熏陶之下,学生可以树立积极创作观念,愿意学习潮流的创作理念和创新绘画技法。在鉴赏时,教师专业的指导意见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起着重大作用,因此高校教师也要通过不学习,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五)努力提高国画教学师资水平
在高校,国画教师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是教学质量的最大保障,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在国画教学里也不虚。首先,国画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理论水平,而不是一味地注重技法研究。在国画这一注重写意的艺术表现形式里,教育者的哲学思想可以影响学生的创作思维,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的文化知识素养,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国画教师要与时俱进发掘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如利用身边资源,发动学生参与国画比赛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画展参观学习。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人物,高校国画教师的拥有强大的专业水平和深厚的知识素养,才能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创作和鉴赏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高等院校国画教学还在探索阶段,任重道远。现代国画教学相较于传统的国画教学实现了大规模的发展,打破了师徒制传承的局限,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国画的学习和创作中。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西方绘画艺术的渗透,使国画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写实,很大程度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缺失了国画中丰富的意境。因此,高校国画专业应该探索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素养、能力和意识等方面全面提高国画教学水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绵延不断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刘亚宁.高校国画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构成[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6,(12):89-90.
[2]孙洁.对高校国画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探讨[J].教育界,2015,(04):161.
[3]王思琦.高校美术国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美与时代(中),2018,(08):108-109.
[4]牛莹.浅谈国画教学中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力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8,(12):78-79.
[5]王雁.新时期高校美术专业《国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04):205-206.
[6]王带平.新形势下高校中国画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探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8,17(03):122-125.
作者:黄墨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
文章名称:高校国画教学多元化模式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jylw/11282.html
上一篇:汽车专业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作用
下一篇:电子技术教学中虚拟教学起到哪些作用
SCISSCIEISCO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