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职称阁,为评职者提供职称晋升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大学生三农情怀及培养路|| 本科院校信息安全与管理|| 民办学校管理会计信息化|| 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

品德与生活及儿童形象的比较

来源:职称阁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18-11-10 10:53热度: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品德与生活及儿童形象的比较的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学习等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品德与生活及儿童形象的比较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儿童形象;性别;榜样儿童

  一、概念和方法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教材。粤教版的《品德与生活》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浙教版的《品德与生活》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品德与生活》1—4册是小学低年级教材,插图是教材展示的主要内容,插图中的儿童与小学生年龄相仿。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且好奇心、模仿力都很强的小学生来说,这些儿童形象对他们有一种特殊的亲和感和吸引力,并作为一种“榜样”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研究插图中呈现的儿童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插图不包括目录和单元导入中的插图,也不包括没有实际研究意义的、不以儿童为主角的插图(如图例、标志、风景等)。此外,所有与主题相关的插图中的儿童形象均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儿童形象的外在特性分析

  《品德与生活》中儿童形象的性别选择偏向,不仅反映了我国的性别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期望和角色定位。本文对插图中出现的不同性别儿童的数量进行统计,从单人图、多人图和中心人物图入手,对粤教版和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中的儿童形象的外在特性进行分析。

  (一)单人图中的男女比例

  单人图特指一幅图只出现一个儿童的插图,也包括一个儿童和多个成人的插图,以及以某一儿童为主角,陈述事实、提出疑问、表达观点、展示做法、为了呼应文字内容或整个插图的美感而呈现的插图。统计资料具体见表1。根据表1可知,单人图中,粤教版教材出现的男性儿童比例高达83.9%,女性儿童只占16.1%,两者比例接近6∶1。浙教版教材出现的男性儿童比例为66.6%,性别倾向虽然没有粤教版明显,但也在60%以上。这两版教材插图中的单人图主要以男性儿童为主,他们占据了教材插图中的绝对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儿童形象以旁白、留白或提问等“小贴士”的方式呈现,这类形象也以男性儿童居多,在粤教版教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表明,编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缺乏对插图人物性别的关注,更倾向于以男性儿童为叙述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不同性别儿童在人们心中地位的差异。

  (二)多人图中的男女比例

  多人图特指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儿童形象的插图。表2为粤教版和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中多人图的男女儿童数量比例统计表。根据统计可知,多人图中,粤教版《品德与生活》中男性儿童所占比例为60.7%,女性儿童占39.3%,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中男性儿童所占比例为60.5%,女性儿童占39.5%,两版教材情况十分接近,男性儿童在数量上占据多数。联系单人图,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中,单人图和多人图的女性儿童所占的比例均没有超过40%,粤教版《品德与生活》中多人图的女性儿童所占的比例为39.3%,较之于单人图中女性儿童所占的16.1%而言,虽然数量有所增多,但仍然没有改变以男性儿童为主的事实。

  (三)插图中的中心人物

  一幅插图中,虽然某一性别的儿童占绝大部分,但是实际只是起陪衬作用,而人数不多的另一性别人物可能是插图中的主角。[1]所以,对插图中儿童形象的分析,除了分析男女儿童出现的频次之外,也有必要对插图中的中心人物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插图中心人物的标准如下:一是插图着重表现的儿童形象为中心人物;二是插图中说出重要话语或重要观点的儿童为中心人物;三是根据图中的文字内容确定中心人物。表3为粤教版和浙教版《品德与生活》插图出现的中心人物的性别统计表。根据统计可知,两种版本教材的中心人物的性别倾向具有和单人图与多人图同样的规律,即仍然以男性儿童为中心。粤教版《品德与生活》中男性儿童成为中心人物的比例为65%,浙教版为60%。其中,浙教版在单人图、多人图和中心人物中,男性儿童所占的比例基本保持在60%左右,女性儿童所占的比例均没有超过40%。粤教版《品德与生活》中,男性儿童在单人图、多人图、中心人物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83.9%,60.7%,65%,可见粤教版《品德与生活》中的儿童形象具有更为明显的性别倾向性。

  三、儿童形象的内在特性分析

  《品德与生活》为学生塑造了很多鲜明的儿童形象。正榜样特指教材赞扬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值得大家学习的先进儿童形象。负榜样特指社会不赞同、不推崇的,为学生提供反面的批判对象的儿童形象。以下从正榜样儿童形象和负榜样儿童形象两个方面对儿童形象的内在特性进行分析。

  (一)正榜样儿童形象分析

  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大多数都是通过模仿榜样人物的行为举止产生替代强化而获得的,[2]所以粤教版和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也为学生塑造了大量的榜样儿童:有品格自律的儿童,他们自信、自立、好学好问、坚持不懈;有才能务实的儿童,他们对知识、对学问有强烈的求知欲、勤于动脑、勇于实践;也有具有公共利益意识的儿童,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祖国;还有注重人伦情感的儿童,他们尊敬师长、孝亲敬长、关爱同学;等等。粤教版《品德与生活》1—4册共出现258个正榜样儿童,浙教版出现409个正榜样儿童,通过对这些正榜样人物进行系统统计和客观总结,共概括了自立、自信、自律、诚信、坚持不懈等32个值得学习的行为、情感和道德品质。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统计结果说明,两版教材均有自立、坚持不懈、热爱学习、乐于思考等27个方面,说明其在正榜样儿童的行为、情感和道德品质方面基本一致。这两版教材在“团结友爱、帮助同学”“热爱集体”“热爱学习、乐于思考”这三个方面出现的次数均多于其他方面,说明这两版教材都强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有好奇心,喜欢提问”这些内容标准,[3]重视培养学生与同伴、教师的正常交往的能力,以及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体现了对人际关系与科学素养的重视。同时,有关遵守交通规则的内容,两版教材虽有涉及,但还有待丰富和梳理。对于“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知错就改”等中国传统美德,以及“守秩序、守纪律”的良好行为,在这两版教材均没有明显体现。两版教材的差异如下:其一,自信、诚信、爱惜物品、勤俭节约等优秀行为和道德品质只在粤教版的教材中有所呈现,浙教版中不曾涉及;其二,浙教版中出现“自律”这一品格,粤教版中没有体现;其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与祖国”等积极情感和“善于观察、勤于探究”等良好习惯在浙教版中出现的次数明显多于粤教版,这说明浙教版教材更加重视引导学生享受自然、热爱生活的乐趣,关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行为习惯,注意熏陶学生热爱祖国的信仰和情怀。进一步了解两套教材中男女正榜样儿童的数量,统计结果具体见表5。根据统计可知,粤教版1—4册《品德与生活》中,男性正榜样儿童共出现175次,占榜样总数的67.6%,女性正榜样儿童出现84次,占总数的32.4%。在浙教版教材中,男性正榜样儿童共出现231次,占榜样总数的60.4%,女性正榜样儿童出现151次,占总数的39.5%。无论是男性正榜样儿童还是女性正榜样儿童,浙教版中的榜样儿童数量都比粤教版更多,呈现了更多值得学生效仿的儿童形象,即在粤教版教材中,男性正榜样儿童的比例更大。总的来看,这两种版本的教材塑造的正榜样儿童形象中,男性儿童在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证明了教材更乐于展现男性儿童的事实。

  (二)负榜样儿童形象分析

  《品德与生活》除了塑造大量的正榜样形象外,也呈现一些负榜样。适量的负榜样儿童形象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些不完美的儿童形象能使学生看到更加鲜活的个体和更加真实的世界,从而激励自己努力改变。表6为负榜样儿童形象的数量统计。由表6可知,粤教版和浙教版教材中,负榜样儿童出现的不良行为和道德品质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粤教版教材出现负榜样儿童“不自信、半途而废、不认真听讲、破坏公物、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不良行为,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身的“反省”,对个体人格培养提出要求,但浙教版教材没有涉及。浙教版教材出现负榜样儿童“不团结友爱、嘲笑同学、没有集体意识、追逐打闹”等不良行为,旨在提醒学生增强与同伴的相处能力,对个体的社会性素养提出要求,但粤教版教材没有涉及。《品德与生活》中的负榜样提醒学生进行反思,需要学生进行评价并指出正确的做法。统计可知,粤教版教材中负榜样男性儿童共出现37次,女性儿童出现10次,各占据负榜样儿童形象总数的78.7%和21.3%。浙教版教材中,负榜样男性儿童出现65次,女性儿童出现11次,各占据负榜样儿童形象总数的85.5%和14.5%。其中,粤教版中的负榜样男性儿童形象是负榜样女性儿童形象的3.7倍左右,而浙教版中这个比例达到了接近6倍。无论是正榜样形象还是负榜样形象,男性儿童在教材中的出现频度占据主宰,他们在数量上超过女性儿童成为教材的中心。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男女儿童地位不平等的事实,也印证了传统思想中“男孩是顽童”的刻板印象,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以男性儿童形象居多通过对粤教版与浙教版《品德与生活》插图中的儿童形象进行统计,发现这两种版本的教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性别倾向,教材的单人图、多人图和中心人物都是以男性儿童为主,女性儿童在数量上均少于男性儿童。粤教版比浙教版具有更为明显的性别倾向性,其单人图、多人图和中心人物中的男性儿童形象所占的比例均多于浙教版。同时,教材中出现的正榜样儿童和负榜样儿童,也均由男性儿童占据多数。2.教材主题的选择不够全面粤教版与浙教版教材插图中的榜样儿童形象生动鲜活,密切联系儿童的日常生活,生活性较强。这些榜样儿童的形象为学生树立了值得尊崇和效仿的对象,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积极情感以及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可贵的教学资源。但是,这两种版本教材主题的选择不够全面,对于规则意识、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时代特色的榜样形象塑造很少,其内容和空间也比较狭隘,并没有扩展到生活和社会大环境中,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知错就改”等传统美德不仅是古代学生需要学习的精髓,在现代社会同样不能忽视,并且在未来还会继续流传。这些形象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同样,体现时代特色的儿童形象的空缺也不利于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二)建议

  1.对教材编写的建议(1)由“性别无意识”到“性别有意识”教材编写者的性别无意识往往会影响他们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所以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两性的性格特征主要是后天陶染的结果,这样才能将性别平等理念有意识地融入教材的编写中。[4]在设计儿童形象时,教材编写者要始终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对单人图、多人图、中心人物、榜样形象和负榜样形象中的男女儿童的出现比例尽量做到均衡,并检查教材中对男女儿童的能力、品质等描述是否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2)增加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先进性的榜样儿童形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包含很多家喻户晓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品德与生活》作为品德教育的综合课程,应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但是,粤教版和浙教版教材中体现传统美德的儿童形象少之又少。因此,教材编写者应加强对传统美德的研究,增加中华传统美德的主题,并遵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规律,从自身扩展到班级、学校、社会,全方位培养学生发扬传统美德的意识和自觉性。教材编写者也应关注时代发展,重视在教材中增添关于社会生活的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元素,如绿色消费、绿色网络、绿色生活等,让学生始终能以积极的形象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当然,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少不了秩序和纪律的支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需要秩序、纪律与规则,在有秩序、守纪律的环境中,才能具有高的效率。因此,教材编写者应增加关于秩序、规则和纪律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让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能更加有序。(3)增加对女性榜样儿童的关注教材应增加对女性榜样儿童的关注,对男女榜样的设置尽量做到合理、平等。教材编写者在设置榜样时应避免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女性有温柔、善良、顺从、贤惠的一面,也应该有坚韧、聪慧、独立、自强的一面,如爱运动的女生、有能力、有主见的女生、热爱集体的女生、自立自强的女生、善于观察、勤于探究的女生、热爱生活的女生等。在运动场上,女子健儿们挺拔的身姿以及出色的表现,为班级和学校赢得荣誉;校园里,社团主席、班级干部等领导位置上到处都是女生们的身影,她们果断决策,她们热情洋溢,她们活力四射。教材应多向学生展示这些更为立体的女性儿童形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价值观念。(4)丰富女性的社会角色和成人榜样教材编写者应当注意榜样设置的场合,女生并不一定只是爱劳动、做家务的榜样,公众场合也有很多优秀的女性形象,拾金不昧、信守承诺、23见义智为、友善待人的女性比比皆是。编者设置女性榜样时,可以从校园扩大到社会,丰富女性的社会角色。这些丰富多彩的女性榜样既反映了现代女性多姿多彩的生活,更凸现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教材也可以适量塑造女性的成人榜样,以激励女学生,提高其自信心。比如,阅兵仪式上,女兵们的飒爽英姿和自信高亢的口号,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职场上,聪明睿智、细心果敢的女性白领以及创业女性让很多男性同胞们望尘莫及;教育界,占绝对主体的女教师们呕心沥血,辛勤地播种着智慧的种子;等等。这些优秀的榜样为女学生们提供了可以效仿的物件,能提高她们的自我认知,增强她们的上进心和奋斗意识。2.对教材使用的建议(1)多元解读儿童形象不仅粤教版和浙教版《品德与生活》存在一定的性别偏向以及隐性的性别评判,这一学科其他版本的教材可能也存在着这种现象。教师作为教材的理解者和解释者,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充分认识教材中的儿童形象。教材中的儿童形象是编写者从多侧面、多角度塑造出来的,虽然教材中大部分是以正榜样的形象塑造的,但是对于负榜样儿童形象,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反面儿童的身上可能也有一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为了避免其“替代强化”的影响,教师应全面把握儿童行为的意义,深入挖掘儿童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若教材塑造的是男性榜样儿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褒扬女生,说明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男女双方的共同努力,增强女生的自信心,并将精神道德层面的学习引导到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来分析理解教材中的儿童形象,进而使这些儿童形象对他们起到道德指引的作用。(2)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儿童形象教师不仅是教材的解读者,也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应留给学生更广泛的空间,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与体验去分析这些儿童形象,这些插图中的儿童形象也会因学生的不同理解而更为鲜活多样。正榜样无疑是要引导学生去学习效仿的,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正榜样,也可以从插图本身入手,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寻找与插图中榜样儿童相似的日常生活中的形象,鼓励他们去模仿,让替代强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对于负榜样,教师可以适当对人物背景以及相关知识进行扩充引导,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发散思维。比如,浙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一幅插图呈现了学校举办运动会的场景:运动场上,很多同学都在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而一个男生则“双耳不闻窗外事”,在角落里独自看书。虽然爱看书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但是在这个情境中,这是一个没有集体荣誉感的学生,是不应该模仿的。教师可以根据情境设置一些问题,如学习与学习场合之间的联系、运动会上学生应具有的精神面貌是什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应如何取舍、从插图中我们学到了什么,等等。教师既应从插图本身深入挖掘儿童形象的道德质量,更要站在广阔的视野下,多角度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儿童形象拓展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分析以及思维的再创造去体会插图的隐含文化及其内在价值,使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道德指引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2]李鑫.人教社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性别意识形态分析[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

  [3]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3-4.

  [4]李云霞.新课程改革前后教材中性别问题的比较分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三个版本初三英语教材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作者:李祖祥 赵杨娟

文章名称:品德与生活及儿童形象的比较

文章地址:http://www.zhichengg.com/jylw/10688.html

上一篇:大学英语文本阅读与研究性教学的联系
下一篇:小学数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品德与生活及儿童形象的比较相关论文:

2022-07-15写生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重要性
2022-07-12高中思想政治情境素材选取
2022-07-11珍珠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用
2022-07-06科学与人文下绿色化学教育
2022-07-04幼儿户外游戏区域优化策略
2022-07-02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2-06-25个案管理下高校心理危机管理
2022-06-22民族歌剧经典片段表演艺术
2022-06-20选择题在口才训练中应用
2022-06-14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职称阁|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评职期刊| 网站地图

说出学术需求 解决您的问题

SCISSCIEISCOPUS

我们的服务内容

翻译润色、预审评估、发表支持、期刊推荐、国内出书、国外出书、专利申请